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给父亲写信
悦行山海间
让闪耀诗行缀满“岜莱”沃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民族报
让闪耀诗行缀满“岜莱”沃野

□ 农云海(壮族)
 

每年5月,南方的水田里,经过一番移植扦插,禾苗分立,成行成排。过不了几个月,禾苗抽穗,稻花飘香,丰收的景象将挂在农人的脸上,而我赞美劳动和丰收的诗行,也将缀满无边的田野。

我从泥泞的农田出走,从宁明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来到首府南宁学习、工作、生活,十几年城市繁华的浸染,也洗不去我诗句里泥土的芬芳。对于写诗的热爱,对于5月的执念,让我觉得我与《广西民族报》结缘,是一种天注定。

2019年,恰是5月,《广西民族报》创办“岜莱诗会”诗歌专版,一月一期,一期一版。创办之初就以纯粹的诗歌主义和兼容并蓄的姿态,成为区内外诗人瞩目的焦点。我满怀梦想和期待,用饱含深情的诗句,叩开“岜莱诗会”的大门。仍记得2019年10月,我第一次在“岜莱诗会”发表诗作《倾听祖国的心跳》,我在乡土里辗转成千上万次的情愫,和在城市楼宇间百转千回的梦想,得以具象化表达。我望向高空的眼神,缓缓坠入邕江的怀抱,开阔的江面接纳了我的所有,油墨香与邕江的水汽交织,升腾起一双无形的手,将生活褶皱里的细碎光芒轻轻抚平。我知道,从此我的诗意表达,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诗歌逐渐失去话语权、滑向主流文学边缘”的当下,“岜莱诗会”却为诗歌筑起高地,为诗人提供自由创作和展示的乐土,成为诗人和读者共同的期待。除了在报纸版面刊发,还在新媒体平台推介。不同民族的诗人和不同风格的诗作,都在这里找到了立足的空间和生存的土壤。从2019年到2025年,我在“岜莱诗会”发表诗作近20首,其中《折叠光阴的人》入选广西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壮美家园——“岜莱诗会”作品选析》一书。

在“岜莱诗会”,我找到了诗歌野蛮生长的力量。在“诗歌助力,同心抗疫”专题109位诗人的139 首作品中,有我滚烫的诗句和炽热的真情。“岜莱诗会”的社会担当和诗性力量,得到主流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并被誉为“岜莱诗会现象”,中宣部对诗歌抗疫活动给予通报表扬。作为“岜莱诗会”成员,与有荣焉。

“岜莱诗会”就像荒原上的绿洲,为渴望找到出路的诗人提供丰富的给养。于我而言,“岜莱诗会”更像诗歌爱好者的游乐场,你只管尽情表演,精彩呈现,就能获得酣畅淋漓的快感。2020年10月,“岜莱诗会”编辑黄浩云找到我,问我能否组织诗人撰写一期主题为“从广西大学走出的诗人”的诗歌专版。我从广西大学毕业,又得“岜莱诗会”诸多照拂,自然责无旁贷。编辑对我无条件的信任和悉心指导,使我很好地完成从诗作者到组稿人的转变,也让我对“岜莱诗会”多元、包容、创新的特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纵观“岜莱诗会”每一期的组稿,期期有主题,期期有策划,与时代同频,与当下共振,不断拓展平台广度,提升平台高度,使得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观念的诗人在这里得到纯粹的诗意表达,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现实性、时代性得以彰显,为诗作者和读者构筑了共有的精神家园。

诗歌虽无羽翼,却能穿山跨海;虽不似利刃,但能直击人性。“岜莱诗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场域,让诗人得以成为更好的诗人,让诗歌得以成为更好的诗歌。几年来,“岜莱诗会”成广西文学新高地,不少沉寂的“老诗人”因“岜莱诗会”回归诗坛,无数“新诗人”从“岜莱诗会”走出去,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

今年,经南宁市作家协会推荐,广西文学院选送我为第二期鲁迅文学院广西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赴京学习。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5月中旬的一个午后驻足在鲁迅文学院八里庄校区。校园里,乔木高大,花草繁茂,石雕出众,栈道笔直,静谧幽深,让人感觉一股新鲜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在这崭新的环境里,我遇见了熟悉的面孔:划痕、赵梧桐、韦莎、刘佳、罗添、卢颖、郭丽莎……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岜莱诗会”的成员,我们曾在那里相遇,此刻又相聚在鲁迅文学院的玉兰树下,带着新一轮的梦想。此时刚刚入夏,小满未至,微风慵懒,阳光正好,时机也刚好。诗歌,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我会继续深深扎根诗歌的沃土,努力创作,让更多的诗歌闪耀梦想的天空。我愿化作蒲公英,在夏天里盛放,在秋天里结子,风一吹,种子散落四方,每一颗都带着“岜莱诗会”的生长基因,把“岜莱诗会”的诗歌精神洒向更高更远的地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