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通过法治手段规范民族关系、协调各民族权利义务,增强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提供制度化保障,确保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的整体实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更需要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事务治理之路。
首先,要坚持党对民族事务的立法领导。坚持党领导民族事务立法是实现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党的政策指引和组织领导为民族事务立法工作提供了稳健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法理意蕴,促使立法活动围绕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长远发展顺利进行。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行使地方性立法权,确保了各民族在国家事务中的广泛参与和全面监督,强化了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助于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为保障民族平等与团结,构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治理框架,确保立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要坚持完善民族法治体系的全面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事务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也逐渐显现。这就要不断优化和协调民族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以及法治保障体系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同时,各地区和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注重“民族因素”与普适性法律之间的有机衔接,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政策法规。如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合理处理生态补偿和农村产权改革等问题,通过立法形式以增强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为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提供更全面更妥当的法律支持。此外,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应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实现科学司法执法与民族团结的协调统一。同时,构建完善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在内的多层次监督机制,保证每一位少数民族同胞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其三,要坚持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法治保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简称“三和”)的法治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三交”“三和”法治化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的民族事务治理模式。基于“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而不同”。如在产业、住房、医疗、就业等领域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受益的机会,通过法律手段推动民族间的资源共享和经济合作,促进互惠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提升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度认同感。应大力提倡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明确鼓励和支持各民族相互学习、理解与尊重,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针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国内民族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通过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制度,明确民族事务治理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和具体要求,为应对复杂易变敏感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长效治理机制。
其四,要坚持完善依法治边的良性机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愈发密切,边境贸易、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开展,传统问题如跨国婚姻、跨境旅游、毒品走私、人口贩卖等依然存在,还出现了跨境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新挑战。应从完善边疆治理法律体系入手,构建集中统一且高效运行的边境治理框架,为边疆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提升治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应与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紧密结合,通过依法实施兴边富民政策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确保发展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增强边疆地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和支持。此外,针对边疆治理中涉及的跨境问题,需要通过国内法律与国际法律的衔接以及多边合作机制来应对。同时,在边境管理中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具体的操作规范,通过法治化手段确保治理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其五,要坚持强化民族地区法治的文化支撑。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赖以运行的内生动力。要培育和深化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理念,以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使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在民族地区深入人心,使民主性、开放性和凝聚性融入法治文化之中,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成为民族地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加强法治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和不同受众的特点,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的法治文化载体,如校园、公园、社区、农村、企业及机关等多个领域的法治文化空间,形成覆盖全面、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法治文化生态。要宣传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引导各族群众理解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