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童心观世界 :瑶族作家梁安早访谈录
说声爱我行不行?
沙虫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虫村

□林坚毅
 

沙虫,一种干鲜美味,营养丰富,被誉为海上人参的的海产品。在北海,就有这样一个沙虫村,所产的沙虫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产量占整个北海沙虫产量的半壁江山。

是别名,真名叫大王岭村,是北海一个半渔半农的自然村。大王岭村三面临海,潮退后的海滩面积约15平方公里。涨潮时,海水在村的三面如巨幅绿绸迎风铺展,洁白的白鹭、灰白的海鸥和各种海鸟,都会飞临这片海域,在此低掠、盘旋、翩舞。出海的渔船、机排,就会在突突的马达声中犁开一条条雪白的浪带,驮着耕海人的愿景,驶向更远的海。

这片海,有两条河流从村东和村西日夜不息地汇入。东边的河流叫营盘江,西边的河流叫南康江。两条江在这里与海水交融成为独特的咸淡水。独特的咸淡水为各种微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家园式的温床,使得各种鱼、虾、蟹、螺纷纷在这里汇聚。

若是潮水退去,十里沙滩裸露,赶海的村民便携带耕海工具,纷纷赶往沙滩,挖沙虫、耙螺、捉蟹、摸虾、捞鱼,而那些先前在海面盘旋或在附近绿树里守候的鸟类,此时,仿佛听到集结号似的,齐刷刷扑向沙滩,毫无惊惧地穿行于耕海者之间,啄食那些细细小小的鱼虾蟹。

这片沙滩,也是沙虫钟爱的家园,它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沙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海水、沙粒不能受污染,海水要清,温度适中,咸度适宜。海边人都说沙虫是生态环境的检验师,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大王岭村人世代守护这片海,耕耘这片海。挖沙虫卖沙虫,自古就是村民一项固定的经济来源。村中头脑灵活的村民,念起生意经,收购其他村民的新鲜沙虫加工,让沙虫不出村就有了附加值。几年前,村里加工沙虫烤干的小作坊就多达20余家。一条条干鲜沙虫,见证了大王岭村的沧桑巨变,也圆了大王岭村许村人的致富梦。

沙虫,是大王岭村的特色资源,聪明的大王岭村人锚定发展特色产业目标,做强沙虫加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去年,村民合股办了两家沙虫加工厂,但牌子挂的依然是作坊。对此,大家说叫作坊亲切,带着浓浓的百姓味。

夏日的一天,我走进村中一家大作坊,里面的烤炉很有现代化气派,晾干车间、包装车间、仓库等皆按标准要求建成密封式。洗沙虫池、人工加工流水线作业的平台,干净整洁。据林老板介绍,正常生产时,厂里的工人达到六七十人。

作坊建在海岸边一排苍绿的木麻黄林后面,涨潮时,海水几乎浸到围墙根。从沙滩上回来直奔厂里卖新鲜沙虫的村民,沾着海沙的脚步从沙滩上一跨脚,就迈进作坊。赶海归来的村民脸上的汗水未干,手就拿着钞票,喜滋滋地数着一天的收获。作坊里工人的报酬,采取多劳多得模式,一天8至10小时,灵活工作,一天忙下来,就有300至500元的收入。因为沙虫也要休生养息,每年的2月至6月,是休挖期,村人们都自觉遵守,约定俗成。村民在厂里一年能上六七个月的班,收入也还可观。我问一个刚刚卖完沙虫的妇女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她一边摘下头上的尖顶葵叶帽一边笑着说:“收入肯定比在作坊打工收入高,但她们日出不晒,雨来不淋。我们可不同,挖沙虫不单要有力气,还得有技巧,并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辛苦活。”

采访中,作坊林老板告诉我,厂里的产品除供应北海市场外,还外销到广东、福建、渐江等地。林老板有句口头语在村中流传,话虽说得牛气,但绝对是实情:在大王岭村,谁说自己穷,要么是装穷,要么就是人懒。

大王岭村人口不足800人,农田不多,耕海为主。从事挖沙虫和加工、贩卖沙虫的村民占总人数的30%多,而从事其他海鲜捕捞、加工、运输、批发和零售的更多。

一片海,富裕了一个村。勤劳能致富,这是大王岭村人的共识,也是他们同走致富路的信念。因为他们拥有村中的这片生态之海。

沙虫村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