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广西大学文学院“湘江战役的当代文学书写”研究团队。
受访者:梁安早,广西灌阳人,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冰心儿童文学奖佳作奖等。
1.您的作品《红细伢》属于“湘江红遍三部曲”,却是将湘江战役作为起点,您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视角去进行书写?湘江战役作为故事的起点和主人公们的集体印记,在您的故事里又有什么样的寓意?
成立于1933年8月5日的少共国际师,是一群不满18岁的娃娃兵,他们参加了长征,经历过湘江战役。在湘江战役中,这群娃娃兵损失过半,许多人下落不明,一部分人最后牺牲在路途中,或流落在桂北大地一些偏僻的角落里生存下来,但这群少年英雄鲜有文学作品提及。在进行《红细伢》创作时,我到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和战斗过的水车采风。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比较集中地经过的重要圩镇之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关于湘江战役的文学作品很多,如果不在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写出的文学作品很难出彩。这次采风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创作视角,因此行文。至于说到湘江战役作为故事的起点和主人公们的集体印记,在故事里有什么寓意,我只想告诉读者,历史不能忘记,需要有人记述,需要有人不断述说,否则将被埋进尘埃,失去生命和血脉联系。
2.您在湘江战役的文学书写中有许多桂北民间文化和民族信仰的痕迹。您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将这些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文学之中,有怎样的寓意和价值呢?
民间文化是人类在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中创造的,反映自己生产、生活和审美追求的文学与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对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意识、传统美德起到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课堂。如果没有民间文化的滋养,没有民间的日常生活,作家的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民间文化永远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和创作源泉。
本人属于瑶族,在瑶族居住地生活了几十年,自然而然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本民族的一些民间文化,如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及传统节日,由于极少有文字记载,渐渐地消失了。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将本民族一些民间文化付诸文字。因此,在我许多作品里,有意识地植入一些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一是让读者通过这些民间文化的窗口,来了解瑶族的民间文化;二是期待瑶族民间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在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3.你认为应该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特色和风格呢?
文学是具有民族性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特定的形象性、艺术性的具体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创作的基础与源泉。自然景观及地域风物,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乡土情结与思想情感表现,赋予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独特生命力。因此,我作为一个瑶族作家,本能地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养分,获得创作灵感,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诚挚坚守,也是对本民族情感的传承和传递,让更多人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4.据我们所知,您曾是一名在广西灌阳山村工作了多年的人民教师,在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您也笔耕不辍,和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是否也会给您的文学创作带来某些感动或者体悟?
孩子们纯真、善良,充满了童真童趣,与他们接触久了,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的心灵世界与他们的心灵世界对接起来,也不知不觉间从他们身上吸收源源不断的心灵能量,因此,自己也就变得纯真善良,所以,我敢自豪地说,我的文字干净,我的故事纯真。同时,孩子们也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长篇儿童小说《教科书失踪了》,以及《老蛙寨上空的阳光》《黑桑》《喀纳斯湖畔的摇篮曲》等书,创作素材就是从孩子们身上得来的。
5.作为一名作家,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怎么看待湘江战役当代文学书写作品在新时代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呢?对于湘江战役这一广西本土独特的文学创作资源,您认为在未来该怎样更好地运用呢?
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所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史中的宝贵财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一群庞大的读者群体,如果在学习教育中用好用活这些红色文学作品,把湘江战役红色文学渗进他们的血液、浸入心扉中,既可以引导他们传承和弘扬红军战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又能够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越坚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有希望。
对于湘江战役这一广西本土独特的文学创作资源,要想在未来更好地运用,不仅要根植于本土,深度挖掘战役背后尚未认知的故事,捕捉到这片红色土地上新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让人读懂过去,体味现在,望见未来。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讲好湘江战役故事,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传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