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口述史视域下三线建设铁路大会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铺垫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口述史视域下三线建设铁路大会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铺垫
——以枝柳铁路广西段为例
□ 陈紫茜
 

20世纪60~70年代,中共中央在西部十几个省、自治区掀起了一段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科技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史称“三线建设”。1970年9月,40万民兵会战枝柳,吹响了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枝柳铁路大会战的号角。枝柳铁路广西段线路蜿蜒在桂西北大石山区,穿行侗乡苗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多民族的广泛参与和外来人口的迁入也为这一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口述史是重要史料,作为亲历者的回忆,能补充文献资料不能反映的历史情形。本文以口述史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研究三线建设时期广西的铁路大会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铺垫。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广西通过三线建设第一次成为国家建设重点地区,枝柳铁路的建设对山区社会发展进步和巩固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治保障。

强化了各族群众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1970年9月,枝柳铁路广西指挥部成立后,在全区范围内迅速掀起了铁路会战的大宣传、大学习、大动员高潮,各级政府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学习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和修建枝柳铁路的重大意义,对广西少数民族群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原南宁分指宾阳民兵独立营民兵宋瑞森回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92856期,直接参加学习班的人数达7461319人(次),除宣传队(组)8388个外,全区受教育人数达到70%至80%。”来自各地的参建民兵到山区支援铁路建设,让沿线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与保障。枝柳铁路的建设对当时强化战备格局、巩固国防、援越抗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原柳州分指二团三营九连民兵韦志新回忆:“我们真正地实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关于‘我们要和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要把三线建设抢在战争前面’的愿望。”原92020工程四团三营十五连副连长钟梦贤讲述:“我们三线战士参加三线建设不能仅仅是为自己争气,是要为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为备战备荒,加强国防,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气。”枝柳铁路的战略作用强化了参建民兵的民族自豪感,深化了他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的使命感责任感。

强化了各民族对民族政策的认同。枝柳铁路参建民兵均是优中选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影响周边群众生活,不收取群众送来的东西,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被群众称赞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古砦车站首任站长郜国安回忆:“古砦站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职工搞好关系,并要求职工们了解和尊重民族习惯,不违反民族纪律。”他们经常组织政治学习,学习民族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对民族政策的支持度,也为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济基础

三线建设开始之前,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一线和以中原一带为主的二线地区,铁路大会战打通了这一地区的经济通道,提升了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从经济上缩短西南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打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通道。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地少山多,农作物产出有限,粮食基本自产自销。铁路的建设打通了经济通道,被参建民兵和沿线群众称为“五彩路”。原宾阳民兵团三营21连民兵、柳州车务段职工吴玉莲回忆:“有了这条路,壮、汉、瑶、苗、侗等各民族过上了五彩缤纷的生活,走出了世世代代刀耕火种、闭塞的深山老林。”地处高寒山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三线建设前靠国家调拨粮食救济。随着火车的开通,三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小岛上的古镇,居住着侗、苗、瑶、壮、汉5个民族,保存有明代城楼、丹洲书院、怀远县城石刻地画等文物。原柳州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书庆回忆:“枝柳铁路上的富用站(原名丹洲站)为丹洲镇的旅游开发和知名度提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枝柳铁路的建设使桂北城镇向东连接湘赣,向北连接川黔,加强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为经济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让各族群众对“共同发展”有了更多的认同。

推动了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广西在铁路、公路、航运和邮电等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尤其关注“老、少、边、穷”地区。为确保及时将物资、建材、设备和人员输送到工地,广西沿铁路线布局三线项目,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整体提升了广西工业化水平,推动了广西由典型的农业省区向工农皆有、以工为主转变。许多当时一片荒凉的深山村镇,短时间内聚集了上万的三线修路民兵。大量民兵的到来带来了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周边村镇的群众便聚集在驻扎点附近,为修路民兵提供服务,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加快了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通过支农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按照《关于修建湘黔、枝柳铁路的动员令》的要求,三线建设中要“既充分保证铁路建设的需要,又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大会战兼顾建设任务和农业生产任务,强调“工农一体”,“支农运动”在建设沿线地区蓬勃开展起来。修路民兵团成立“支农小组”,在驻地村庄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经验。宋森瑞回忆:“建设期间共组织民兵连开展助民劳动7756个劳动日,收稻谷14339亩,修补房屋2875间,治病68867人,理发27200人,挖爱民井242个,修爱民桥181座。”支农工作改善了沿线群众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巩固了各族群众间的情感纽带。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认同

铁路大会战中,来自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建设者聚集在一起,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客观环境。建设者主动向山区群众提供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认同。

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铁路大会战引发的多民族人口流动交融,为文化交往交流提供了舞台,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大会战提供的共同场域,实现对话与传播。原枝柳铁路铺轨架桥指挥部民兵李秀芳回忆:“女子电影队经常到沿线的融水、环江等地进行慰问。”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深入当地村寨走访村民,创编了“苗家来了修路大军”“草笠舞”“金桔送亲人”“送柴火”等舞蹈和小品,创作了一大批表现侗、苗、壮、汉等各族人民盼望火车通过家乡、热情为连队服务的节目。这些反映各族民俗文化和军民情谊的节目在各地进行汇报演出,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桂西北山区长期缺学校、缺老师,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这对各族群众相互认同形成了很大制约。三线建设中,随着外来职工和家属越来越多,急需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铁路部门决定在融安筹建融安铁路小学。原梧州分指宣传队队员谭雅妮回忆:“来自北京、天津、呼和浩特、河南、云南、广东等五湖四海的教师,带来各种良好的办学风气,他们无私传授教学经验,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学校改善了沿线地区文化教育水平,让山区孩子也接受到良好教育,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族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也培育了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了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备战备荒”的战略方针催生了各民族强烈的共同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地增强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参与铁路大会战铺设道路、构建桥梁、挖掘煤矿等劳动中,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实现了广泛的民族团结和深度融合,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这是这一时期凝练出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线建设时期的铁路大会战,为西部山区的民族地区提供了多民族汇聚与交融舞台,留下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时代印迹。广西铁路要立足民族地区铁路的特点,赓续三线建设时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持续深化各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