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0-07-17
侗语电影放映现场。
配音演员在数字录音棚配音。
胶片时代的涂磁混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背靠大西南;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位置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汉族人口约占60%,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0%。广西世居12个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由于广西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处,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会讲汉语,其中又以桂北方言“柳州话”较为通行。汉族也有不少人会说壮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杂居地区,有的人能讲几种民族语言。但在本民族区域,依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民族语言,是各民族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1958年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60多年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包容,促进了广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边疆安定团结,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工作走过了60多年峥嵘岁月,经历了口译解说、对白解说、涂磁配音、数字配音阶段,译配人员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用民族语言、真诚的感情演绎电影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科普知识、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发挥了电影的独特作用。
一、统管时期少数民族语言译制配音繁荣发展
为了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看到、看懂电影,移风易俗,接受新生事物,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推广在电影放映前和放映过程中进行本地民族语解说,这就是少数民族语言配音的雏形。1964年广西电影公司派员去吉林延边学习电影对白解说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6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电影放映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创造》短评,赞扬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放映单位,以本民族语言翻译对白解说影片,许多放映员口头翻译很出色,有的口译水平和译制片水平不相上下。
1964年,自治区文化局为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将调整下马的广西电影译制厂的壮语配音业务移交给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65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福州市召开全国电影涂磁配音会议,推广福建省电影公司的经验,当年广西电影公司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影公司大力支持下,在福建省电影公司热情帮助下,成功试制了第一部涂磁配音影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开启了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配序幕,增强了做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配工作的信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团结全区电影公司,利用电影发行放映行业统管人才、资金的优势,从民族语言地域性、多样性考虑,合理在各级电影公司布局17个配音点,在各配音点招收80名当地配音员,壮大了少数民族语配音队伍,为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到、看懂更多的民族语言译配的电影打下坚实的基础。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看到本民族语言的影片,感到非常亲切。八十年代壮语译制片《百色起义》在革命老区放映,老区人民看到影片中邓小平使用壮话的形象,感到非常亲切,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配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为广西少数民族观众看到、看懂电影,一辈子都在付出辛勤劳动,贡献了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72-1986年用壮语、苗语、侗语、粤语、客家语译制故事片和科教片469个节目,4647个拷贝。1984年11月文化部、国家民委召开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片表彰大会,表彰了南宁地区电影公司壮语配音组、融水县电影公司苗语配音组;壮语故事片《生财有道》《火烧圆明园》,粤语故事片《飞来的女婿》,苗语科教片《胆结石的奥秘》荣获优秀译制片。1985年广西电影公司研制的16MM、8.75MM电影放映机涂磁录音非晶磁头和16MM电影放映涂磁录音设备,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81年11月,日本亚洲民族语言考察团专门到南宁地区电影公司了解民族语言电影译配情况,并现场观看壮语配音表演。
二、改革时期电影译制配音工作的坚守
1987年1月1日起,广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改革,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配工作,仍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承担。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语译制配音工作开展,减轻广西电影公司的经济负担,1985年自治政府将民族语译制配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财政拨款从25万元增加到现在60万元。广西少数民族语译制配音工作始终得到国家电影局、中影公司、自治区民委的大力支持。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电影行业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改革调整了电影行业经济利益分配制度。全国电影行业利益纷争,造成电影市场萎缩,1993—2002年国产片年均生产不足一百部,年均放映收入不足10亿元。1997年以来,广西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各级电影公司入不敷出,职工队伍不稳定。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受到大环境影响,配音人员待遇低,思想不稳定,有的调离电影公司,译制配音业务一度陷入低谷,全区年平均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0多个节目,120多个拷贝,平均每年放映少数民族语电影2.1万多场,配音点由17个压缩至9个,配音人员由80名减少到50多名。但广西电影公司不改初心,肩负起社会责任,团结各级电影公司配音人员,克服困难,坚守职业,贯彻“专款专用”原则,做到不乱不散,保障民族语译配工作正常运转,保证让少数民族地区观众看到民族语电影,真正让党委、政府放心。
1994年广西电影公司与各地市县电影公司各民语译制点合作译制的故事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苗语)、《秋收起义》(侗语)等6部故事片和科教片《泡桐树》(壮语),参加国家民委、广电总局、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腾龙奖”的评奖,获得优秀译制片奖。
1998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 “骏马奖” 评奖活动中,广西选送译制的故事片《孔繁森》(侗语)、《这方水土》(苗语)等4部影片荣获优秀译制片奖,《孔繁森》(壮语)获综合技术奖。
2002年在第三届全国“骏马奖”评奖活动中,广西译制的故事片《解放大西北》(侗语)等3部故事片和科教片《优生优育》(壮语)荣获优秀译制片,故事片《相伴永远》(苗语)获得综合技术奖。广西电影公司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转企改制背景下少数民族电影译制配音工作的新发展
随着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改革也向纵深发展。201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公司联合组建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有着63年历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公司于2013年被注销,少数民族语译配工作职能划归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全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有1个中心和8个译制点,即广西电影集团公司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和百色市电影公司(壮语)、隆安县电影公司(壮语)、都安瑶族自治县电影公司(壮语)、靖西市电影公司(壮语)、东兰县电影公司(壮语)、崇左文新广配音点(壮语)、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影农村电影工作服务部(苗语)、三江侗族自治县电影公司(侗语)8个译制点,配音人员55人。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配音队伍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开创新局面。在国家电影局、自治区广电局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实现了数字化;在“一带一路”电影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成功将中国电影译制成东南亚国家小语种电影。
2010—2017年,广西少数民族语译制单位译制配音电影节目累计413个,其中故事片节目253个,科教片节目160个;完成了越南语故事片《天琴》、柬埔寨语《阿佤山》,完成了电视记录片《风物东兰》越南语、泰语、老挝语、印尼语、柬埔寨语、缅甸语的译制工作。
2013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生产译制评优活动,广西电影公司译制的故事片《唐山大地震》获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颁发的“综合技术奖”;科教片《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获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颁发的“优秀科教片奖”。
2014年,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的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电影类)的评奖活动,广西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的崇左壮语故事片《天琴》获三等奖。
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协会评优活动,广西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的崇左壮语故事片《天琴》荣获综合技术奖三等奖。
2016年,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的 “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的评奖活动,广西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的都安壮语《太平轮·彼岸》荣获三等奖。
2016年,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协会主办的评优活动,广西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的侗语故事片《笑功震武林》荣获艺术表演三等奖。
2017年,广西电影集团公司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植根于八桂大地的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队伍,汲取民族营养,发扬传统,传承历史,不断创新;用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用真诚感情,不仅演绎电影故事,也演绎了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工作的精彩故事,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为促进广西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