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enzlawz Vixyinx Siujhagseng Rox Gag Hag Ndei Suyoz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唐子领

发布时间:2020-07-10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1.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走进他们,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另外,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

  2.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动力

  创设情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在《平均数》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组学生套圈比赛统计图,并创设了比赛的情境,问学生:看着这两张统计图,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受到比赛气氛的的渲染,自然想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于是笔者乘胜追击:那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这时学生都主动地想起办法来,有人站起来说:“把男生套的个数相加,再把女生套的个数相加,比较一下就知道了。”笔者故意赞成,于是大家一起算起来,笔者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可还没等笔者板书好,就有人激动地在下面喊起来:“不公平,不公平!”笔者不急不慢,写完板书后,转过身来,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意见?”有代表不等站起来就说道:“男生就四个人,而女生有五个人,女生多了一人,这怎么比呢?”他这一说,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人数的不同,纷纷表示支持。这时,笔者又询问道:“那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中。这部分教学中,笔者没有提供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只是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相互碰撞,从而修正原先不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都是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迸发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特别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建构系统化的知识。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探究新知时,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导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教学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教师启发: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找出每一面的长和宽并把长、宽、高的长度标在纸盒上,然后进行计算。第一种解法: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6×4+6×4+4×5+4×5+6×5+6×5=24+24+20+20+30+30=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第二种解法: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6×5×2+6×4×2+4×5×2=60+48+40=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第三解法: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6×5+6×4+5×4)×2=74×2=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最后,教师提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来。

  因此,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让学生观察和思考1/2转化成2/4、3/6和3/6、2/4转化成1/2的过程,提出问题讨论:①仔细观察上面两个转化过程,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怎样变化?②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何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

  四、培养自主创造能力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处于积极状态时,思维会向多个方向发展。如果老师不给学生机会,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势必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深入思考,而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笔者根据课堂现场生成的有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一位学生独辟蹊径:“因为1/2小时=30分,1/3小时=20分,20分+30分=50分=5/6小时,所以1/2+1/3=5/6”。另一位学生另有思路:“如果是1/2+1/5就可以把他们化成小数来计算,更简单。”当然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缺乏严密性,如一位学生提出:“由于1/2+1/3=5/6,所以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和分母相乘做分母,分母和分母相加做分子”。这显然是以偏概全。但他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敏锐地观察到这类特殊题的规律性,难能可贵。所以笔者暂不做判断和评价,再组织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大量论证后,学生达成共识:这种计算方法只有在分子都是1,并且分母互质的情况下才适用,是特例的简便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既澄清了错误观点,又发展了正确认识,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想象、讨论、质疑,培养学生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强化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体会靠自己的创造带来喜悦的同时,逐步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系东兰县武篆镇中心小学)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