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0-07-0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亦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有自己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壮族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
但长期以来,壮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壮族人越来越不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势必不关心、不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 观念普遍比较淡薄,壮族学生普遍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认同和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个世纪80-90年代,人们外出为了交际,干脆隐藏起壮话而讲其他话。后来劳务输出和外来务工增多,远距离婚姻越来越多。外来媳妇初来乍到,听不懂壮话,更不会讲壮话,只能讲普通话。村里老人虽然也不会普通话,但是为了表示对外来媳妇的欢迎和友好,也勉为其难地讲的普通话。孩子出生后,外来媳妇教孩子讲普通话,全家人还是得和孩子讲普通话。甚至有些家庭,全家原本都是讲壮话的,却都教孩子讲普通话。他们大多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将来进幼儿园方便和老师及小朋友交流,避免从壮话到普通话的思维转换问题,直接跨过壮话“一步到位”。但是也有些父母是嫌弃壮话不好听。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学校里都是普通话交流,逐渐成了习惯,村里读初中及小学的孩子,见面用普通话交流的也不少。如此发展,本地壮族村民也逐渐不讲壮话而见面说普通话了,本地壮话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壮族人不讲壮话甚至不爱壮话,那么壮族传统的文化发展也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笔者谈谈所在学校针对这一问题的教育教学措施。
首先,了解壮族文化,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每年新学期开学,该校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爱我们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主题班会教育。通过广西的乡土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壮族英雄韦拔群、瓦氏夫人等,了解壮族先民所创造的百越文化,体会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例如,壮族先民在10000年前就发明了水稻移栽技术,不仅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族群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族群之一。壮族很早就懂得植棉、纺纱、织布。唐朝时广西产的桂布被列为贡品,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官宦都穿用桂布制作的衣服,桂布风靡当时的京城长安。清朝乾隆年间,壮锦是朝贡珍品,至今仍有四幅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养殖方面,9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就已经开始把野猪驯养成家猪。科学技术方面,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将当时科学尖端的割圆术应用于铜鼓的太阳纹;在建造干栏式住房时普遍采用了杠杆、平衡、对称、合力、分力、应力等科学原理;铜鼓、干栏、壮锦上的正方形、菱形、梯形、长方形、圆形、同心形、圆柱形等几何图形,都符合科学原理。了解到这些,孩子们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及历史逐渐产生敬佩之情,作为壮族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尊重和热爱本民族文化。
其次,大力宣传壮文进校,争取家长的支持。由于历史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文字等的原因,壮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学生甚至和家长都不了解本民族文化,以致于不关心、不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经常听到一些家长问:“老师,我们从出生学讲话就讲这么久的壮话还不够吗?还用到学校去重新学讲吗?”有的直接说:“孩子们要学汉语拼音和英语,又要记壮文,三种会混淆一起,结果什么也学不好。”家长对学校的工作不了解,不支持,对壮文进校持怀疑态度。他们不清楚壮汉语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为壮文是一门新的学科知识,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公然反对。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家长不支持,孩子们也就不认真对待。学校领导认识到要得到家长到大力支持才有利于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到壮汉双语之间到关系,消除他们到顾虑,从而支持学校开展壮文教学工作,进而督促孩子们进行学习,言语间表露出来的支持态度影响孩子们到学习态度。得到家长到认同与支持,加上老师耐心到引导,孩子们到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逐渐走上轨道,教学起来得心应手。
再次,结合壮族民族节目,渗透壮族传统文化。壮族的民族传统节日,众人皆知的就是“壮族三月三”了。孩子们对这个节日,都知道是对歌交友、祭祀祖宗的最隆重的节日,其余则不甚了解。本校每年在“壮族三月三”前后一段时间里,开展许多活动;各班出板报,学生做手抄报,展示壮族的传统节日,宣传壮族的传统文化。学生亲手做五色糯米饭,在实践中懂得五色糯米饭的传统寓意。全校师生共跳竹竿舞,抛绣球、唱《Fwen Gingq Laeuj Bouxcuengh》。全校师生在热闹、浓郁的民俗氛围中感受壮族风俗习惯,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农历四月初八是南宁周边有名的庙会,庙会一般举行舞芭蕉香火龙、斗竹马、吹木叶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芭蕉香火龙和斗竹马在200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以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基础,该校从2012年开始组成一个“芭蕉香火龙”舞龙队,多次参加南宁市的文体活动,获得好评,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2018年开始,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定为以班为单位的“芭蕉香火龙”舞龙运动。学生在舞龙运动中锻炼了身体,感受了壮族文化,产生了感恩之心。此外,清明节各家在门框上插桃符,端午节做灰水粽,中元节做纸品,重阳节做祭拜活动,除夕做汤圆、守岁以及大年初一有本地特色的门符和供品……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本地壮族特色的文化,寓意深远,教人向善。
只有全民都树立起自信,热爱自己的民族,才会更利于壮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促进壮族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慕朝京主编 《小学壮汉双语文教学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林少棉 《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是广西壮族地区语言、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3、李秋洪主编 《广西年鉴》,南宁,广西年鉴社,2013年.
(作者工作单位系青秀区长塘镇五合小学)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