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z Ndei Gaiqrap Meizdij Cienzlah Gyaciz Cehsim

担当媒体责任 传播核心价值——边疆党报多维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玉康龙 汪 涛

发布时间:2020-07-01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凝练而精准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和准则。

  作为边疆民族自治州的州委机关报,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播正能量,激发民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效果最大化?《西双版纳报》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较为宝贵的经验:深度解读,引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和互动;挖掘典型,传播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正能量;以平民化视角,让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和形象化;多方协作联动,构建多维度宣传体系。

  深度解读 引领公众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心价值观涵盖广泛、内涵深刻,如果单纯围绕24个字进行概念性的宣传、单向性的说教,势必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很难达到宣传效果。如何在宣传中拉近读者与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使核心价值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指南,是《西双版纳报》孜孜探索的课题。

  《西双版纳报》首先在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认真组织撰写了《和谐傣乡新看点》《文明就在身边》《平等你我他》《诚信,离我们有多远》《从一个投递员24年的职业坚守看敬业》等10余篇述评文章,以身边的故事、以身边人的行为为切入点,以事说理,生动、形象、具体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让广大读者亲切感、实在感倍增。他们纷纷结合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撰写感悟文章和心得体会,点赞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一股公众热情参与、活动时间持久、涵盖内容广泛的宣传研讨热潮在媒体和读者之间涌动、交流和碰撞。一时间,作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西双版纳傣乡人的精神导航,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轨迹中。

  同时,《西双版纳报》在要闻版显著位置,数十次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反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使其入脑入心。同时,数十次刊登公益宣传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形象生动地解读核心价值观,使人民群众切身感悟到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并广泛互动和积极参与,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挖掘典型 传递正能量

  《西双版纳报》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非常注重典型和榜样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各族人民群众身边的典型和榜样,提高典型在公众中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影响力,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向社会和公众传递巨大的正能量。

  近年来,《西双版纳报》以敏锐的新闻视觉,深入挖掘了一批傣乡各族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并将这些先进事迹推向全省、全国,使其不仅成为傣乡人学习的楷模,更被全省、全国百姓知晓、敬佩。例如岩嫩这一先进典型的深入挖掘和全面报道,就是边疆党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典型宣传平台的成功尝试。

  岩嫩这位普通农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服务人民群众,最后倒在了为群众核对甘蔗种植面积的工作岗位上。他心系群众,为民解忧,为村寨发展、为群众致富埋头苦干、殚精竭虑。他严于律己,公而忘私。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村寨发展、村民利益的事,唯独没有他自己。《西双版纳报》记者10余次深入岩嫩家乡,把岩嫩感人的事迹采写成一篇篇新闻报道,通过纸媒、网络刊发,一时间,岩嫩精神感动了傣乡大地、感动了傣乡民众。随着宣传的深入,《西双版纳报》专门组织撰写了一组系列评论,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岩嫩精神;同时开设“向岩嫩同志学习”专栏,广泛宣传全州各族人民学习岩嫩的感悟和体会、践行岩嫩精神的生动实践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学楷模、见行动的热潮。随后,新华社、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获知岩嫩先进事迹后,派出记者深入西双版纳采访,《西双版纳报》社积极提供岩嫩事迹材料,依托国家和省级媒体,将岩嫩这一先进典型推向了全省、全国,成为广大读者普遍知晓和敬佩的楷模。

  同时,《西双版纳报》还推出了用青春和热情诠释电力情怀的李国妹,用爱心传递美德和大爱的普通退休胶工蒋继文,身患癌症仍长期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环卫工人马德平,30多年追梦甘蔗“甜蜜事业”造福一方百姓的高级农艺师杨建荣等一批典型。这些典型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用大爱、敬业、勤劳与坚守,生动诠释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民视角 倡导崇德向善

  以平民化的视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和形象化,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这是《西双版纳报》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径,讲身边的故事,感动身边的人,让人民群众感到更可亲、可爱,更容易学,更加激发投入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的热情。

  近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西双版纳报》迅速反应,在头版显著位置推出 “中国梦·傣乡故事”专栏,将“中国梦”分解成一个个“傣乡梦”“我的梦”,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各行各业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一个个普通又具代表性的人物追梦、逐梦、圆梦的感人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在平凡岗位上抒写不平凡业绩的望天树景区普通员工邓桂英;有一次次用浓厚的师爱让差生转变的小学教师张丽;有20多年如一日用业余时间研究少数民族语速记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山村教师罗解学;有16年矢志不渝用大爱倾心帮扶困难职工的普通公务员黄映辉;有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好一件事的基层农科技术员郭顺云……

  这些小故事和小善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娓娓道来的平凡与真实,却深深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这样细微而温情的宣传,十分接地气,通俗、生动地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唱响了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集中宣传和深度解读这些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汇集成了激励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力量。

  同时,《西双版纳报》还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人民群众关注度较高的一些不文明、不和谐、不友善等现象和行为大胆进行曝光,如垃圾乱倾倒、夜晚烧烤摊喝酒滋事等。通过批评这些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和行为,引导主流舆论,倡导核心价值,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很多读者通过微信、微博和来信感言:党报就是敢揭短、敢说真话、敢倡导正气。

  在这些舆论监督中,对景洪当街小便事件的曝光,就是一起成功范例。近年,倍受网民广泛关注的景洪当街小便事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西双版纳报》对这一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后,引发网民强烈反响,促成了当事单位和当事人公开向公众致歉。《西双版纳报》再次派出记者,采访了当事单位和当事人的致歉新闻,还就此事撰写了评论,引发了人们对文明道德建设的深度思考。

  多方联动 构建多维宣传体系

  《西双版纳报》采编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访中心负责专题和系列报道的策划及采访,提供大量生动鲜活、有深度和厚度的“原料”;编辑中心负责对来稿精心编发,配发插图、评论和编者按;新媒体及时设置专栏,对稿件再精编、再融合和再深化,整个采编系统宣传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一盘棋”运作,呈现出多维度宣传的良好态势。

  此外,《西双版纳报》各版块分工协作,除了针对各自版面的特点适时开展专题策划外,还设置一些固定的小栏目,定期推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稿件。如要闻版开设了“中国梦·傣乡故事”专栏,每周刊登一些发生在百姓身边感人故事;法治西双版纳开设了“以案释法”“律师信箱”等栏目,为读者解疑释惑,深入宣传“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价值取向。《《西双版纳报》·傣乡周末》民生版、平安西双版纳版主要刊发孝老敬亲、奉献爱心、诚信友善、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等的感人故事。读者积极参与到褒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洪流”中,让人们在发现美、寻找美的同时,涤荡心灵、升华灵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涓涓细流不断渗入读者心田。

  《西双版纳报》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合作,精心搭建宣传平台,拓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途径。如与州文明办合作,开设了“傣乡盛开文明花”专栏,追踪傣乡的文明故事和文明典型;与州总工会合作,开设“中国梦·傣乡故事”专栏,关注普通劳动者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的故事;与州边防支队合作,开设“走边关”专栏,挖掘“最美边防人”风采。通过开设专栏、共同联办等活动形式,《西双版纳报》与很多单位部门协作开展宣传,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度宣传体系。

  (作者单位系西双版纳报社)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