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0-06-22
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可以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民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可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成为伴随终生的好习惯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控力差等特点,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材引航,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一年级统编本语文(上册)教材一改过去学生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的教法。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因为,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反复诵读开始。教材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孩子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孩子们不认得这些字,笔者告诉他们,这些字用我们的壮语是这么读:“mbwn、deih、vunz、mwngz、gou、de”,我们在壮文课本已经学过。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熟悉的事物称谓用汉语是这样写。这六个字简单易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对认字读书阅读的兴趣,觉得语文学习真有意思。教材还设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两个栏目。在这两个栏目教学中,笔者没给孩子太多压力,也没布置作业,就是和孩子一起朗读,或是讲读,或是对话式的阅读,形式不拘。孩子在老师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意犹未尽。这时笔者有意的进行“1+x”阅读教学,即往课外阅读延伸了。如在跟学生一起读完《狐狸和乌鸦》后,一个狡猾、贪吃的狐狸形象初步形成,为了加深对狐狸性格特点的认识,笔者再推荐壮文故事书里的《狐假虎威》,用壮语读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到自己熟悉的壮语讲的故事,一个个瞪大好奇的大眼睛,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生怕错过精彩情节。这两个故事很好的凸显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壮语和汉语是相通的。在上《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笔者收集了邓小平爷爷在我们广西龙州和百色的革命故事,孩子们想不到伟人和壮族竟然有这么大的革命情缘,自豪感顿生,学习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每一篇新课文,笔者都精心准备课外阅读文章,引导孩子们进行阅读,激发学生认字读书的兴趣。新教材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们克服阅读的畏难情绪。
二、加强引领,让学生走进阅读
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走进阅读,笔者在把阅读渗透在日常中:一是读故事书。每天课前的五分钟定为“每日故事”时间,天天读一个壮语故事,读到精彩处,笔者戛然而止,正听得入迷的孩子们一下子像襁褓中的婴儿被生生抢走了奶瓶一样,纷纷要求继续读下去。学生对于这样的听故事充满了期待,每天的5分钟,成为他们一天当中,最憧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记住了故事,笔者还会让他们在班上把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孩子们爱比“本领”,讲故事就是他们的本领之一,在班上讲给老师同学,回家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获取更多的本领,不知不觉,也就深深的爱上了阅读。二是讲述自己对书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讲给学生听。如《爱的教育》有善良高尚的卡隆,就像壮族的布洛陀一样,他身材高大,在孩子心中很有威信,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弱小;有勤奋好学的斯代地,那个看上去笨笨的小男孩,虽然不善言辞,却有着非凡的毅力……听后,学生会对这本书有更深的感情,也会不自觉的捧起这本书。三是培养阅读习惯。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常态化、生活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明确的要求,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如要求学生做到每天早晨、中午、睡前的时间挤出一点时间读书,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也就成自然了。其次,所阅读的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卡通类读物,中高年级学生喜欢的故事性强的童话、神话、寓言、英雄人物故事等;让学生在书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产生读书的兴趣。再次,家长积极配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三、教给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学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后,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方法才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这里笔者就简述常用的阅读策略:一是概括,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开篇梳理全文的时候,进行主要内容的训练,也可以在总结全文的时候,进行概括,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交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联结。《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将正在阅读的文本和阅读过的文本、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关联,使阅读达到连贯性而理解。特别是这几年来期末考试卷,语文的阅读材料都并非出自教材,涉及面相当广,包括科技、经济、哲学等,给人的印象是——学过的都没考,考的都是没学过的。其实“没学过”不等于“没读过”,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等。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阅读题《别字秀才》,要求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书本里没学过,但是读过《水浒传》的同学就会做。这一题就是没学过的课文,但是谁读过就会拿它做典型例子。三是找出重点。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搜索文本显露的特定想法,找寻重要字词句子的定义,挖掘故事的重要信息,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提取这些关键信息,为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批注。要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或以圈点、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疑记录在书页空白处,帮助理解与深入思考。它是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对话,通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完成课内外的阅读。
四、创设活动, 让学生爱上阅读
笔者认为,我们壮族语文老师要儒雅一点,给学生做个榜样: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书本。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好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老师自己的一种对阅读的热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并且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读更多的书,笔者每周都从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阅读积极分子,如评比“阅读小博士”“书香家庭”等,让他们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让壮族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大力支持。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而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笔者相信,阅读,能让我们壮族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让学生们更有力量,在八桂大地上撑起多彩的天空。
(作者单位系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德福小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