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oengfaexfwn Diegndat Rengzhoengh Yinxvunz Raeuh

热带雨林 魅力无限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汪 涛

发布时间:2020-05-07

——Damqra Caeuq Sawqguh Baudauj Gij Daezcaiz Ndoengfaexfwn Diegndat

——热带雨林题材报道的探索和尝试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一颗璀璨夺目的“绿宝石”,这里有我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800多万亩郁郁苍苍的热带雨林,有十分丰富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奇观和千奇百怪的生命现象,有千百年来依存热带雨林生活的各族人民历练的精彩故事……热带雨林的一呼一吸,都呈现出很多精彩的特色和亮点,引起国人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多年来,《西双版纳报》格外注重热带雨林题材的多形式宣传,精心策划,倾心经营,努力探索拓展报道领域和创新报道方法的新路子。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使热带雨林题材报道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一篇篇精心烹制、时鲜出炉的热带雨林新闻,带着南国大森林的气息,带着浓郁西双版纳的风情,走进广大读者群中,亮点鲜明、生动清新、令人回味。

  一、展示热带雨林的神奇魅力

  浩瀚的热带雨林演绎了无数神秘的奇观和多彩的故事。它的神奇博大、神秘多彩,对广大读者有着魂牵梦绕的吸引力,是烹调可口新闻“大餐”的精品“食材”。多年来,《西双版纳报》狠抓热带雨林题材,精心推出了琳琅满目、清新秀美的一批新闻报道,多视角、宽领域彰显了热带雨林的神奇和多彩的魅力。

  新闻中的数字通常枯燥而乏味,但数字用得巧、用得妙,却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一组“数字看雨林”的新闻报道,使读者一目了然获得了雨林的概貌。其中1篇这样写道:“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西双版纳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2%,而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独有的珍稀植物达341种,珍稀动物46种;花卉植物种类列全国之冠。西双版纳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世界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西双版纳报推出了大批亲历和体验热带雨林的游记和通讯。这些新闻中,有反映鹤立鸡群于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植物——望天树;有记载见血封喉的巨毒树种——箭毒木;有展示植物世界残酷竞争的代表性现象——绞杀树;有探访第四纪冰川时代幸存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有再现热带植物家族的“舞蹈家”——跳舞草……

  《雨林世界的翩翩舞者》一文这样描写:跳舞草是热带雨林中最具特色“舞者”,只要人在旁边唱歌,它那细嫩的叶片就会随歌舞动。说话间,我们请来的那位导游唱起了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伴随圆润的歌声,跳舞草那细嫩叶片随歌声翩翩起舞,歌声一停舞姿便嘎然而止。看呆了的客人许久才回过神来,有个游客不禁又放声高歌,跳舞草依然轻盈伴舞。小小跳舞草,植物世界的“桑巴”舞者,轻盈乖巧,令人难忘。

  《植物“蟒蛇”——绞杀树》一文这样记述:又过一条潺潺溪流,满目摇绿荡翠。“瞧,绞杀树!”大家寻声抬头一看,只见一棵高大的乔木中央,扭曲缠绕着长出另一棵树,这棵树枝像蟒蛇一般紧紧包缠住乔木,生出的许多气根悬空而下,直插土壤,枝叶拼命上窜,与乔木争夺阳光和空气。乔木因难以吸收养份和正常生长,枝叶已出现枯萎。据说,再过若干年,这棵乔木将被活活绞死。“多么可怕的植物蟒蛇啊!”大家心有余悸地感叹到。

  这些新闻报道图文并茂、语言清新、视角独特,把热带雨林的博大、神奇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再现热带雨林的动物奇观

  因为有了众多充满灵性、活泼可爱的动物,才使茫茫苍苍的热带雨林充满了灵性、生机与活力。热带雨林在无数次动与静的更迭中呈现多彩迷人的风景。多年来,《西双版纳报》尽情展示多姿多彩的动物奇观,尤其是亚洲象、白颊长臂猿、孔雀等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动物,格外关注它们的野外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

  亚洲象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仅有300头左右,数量稀少而珍贵,绝大部分中国境内的亚洲象都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热带密林中。因此,亚洲象野外生存状况及其相关活动情况,就倍受世人关注。西双版纳报抓住这一优势,精心策划,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这些新闻中,有反映热带雨林深处人与野象同乐的场景,如《野象流连野象谷与游人同乐》;有以独特视角展现野象生活状况的,如《野象家族“人丁”兴旺》;有披露震惊中外的猎杀13头亚洲象案件始末的全记录——长篇通讯《大象悲歌》,被当时国内众多媒体转。同时,更有多次体验全社会保护和救助野象的现场报道。去年7月,该报及时报道了当地为被困水池的野象母子获得救助的全过程,从获救并携子返回密林的母象还没有完全收缩的生殖器看,一直守侯在它身旁的小象出生不超过7天!救助充满情爱的野象母子的报道以现场和真实所透出的力量,让人对动物关爱充分展现。随后,该报第一时间推出了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全力营救受伤小象的系列报道,《拯救小象“然然”》《社会各界关爱“然然”》《小象“然然”伤势恢复良好》等多篇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全省范围内规模较大的为小象“然然”捐款献爱心的活动。

  “百鸟之王”孔雀撑开美丽的羽屏悠闲穿梭于游人间;小小白蚁造就的巨大“宫殿”——见方可达数百立方米的土包惊现密林中;生性敏捷的马鹿跃过山间小溪留下轻盈的身影;被美誉为“大自然精灵”的蝴蝶像一片片飞扬的花蕊轻灵飘舞于春花秋林之间;安然自得的野猪常常光顾村寨圈舍与村民饲养的家猪同吃同睡同玩乐……充满灵性的热带野生动物一次次生动亮相《西双版纳报》,字里行间流露着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关爱的情怀,弥漫着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美好氛围。

  三、关注雨林腹地的群众生活

  世居西双版纳密林深处的各族群众,是热带雨林的主人。千百年来,他们依靠热带雨林生活,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民族雨林文化,形成了七彩缤纷的习俗和民风。这些张扬着热带雨林特质的风俗和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和文化形成鲜明反差,外界非常渴盼知晓。《西双版纳报》对此精心备制“渔具”,耐心“垂钓”,钓起了一串串鲜活的“大活鱼”,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新闻同行的褒扬。

  一篇颇受好评和热议的《森林人家》,生动再现了雨林腹地的布朗族群众鲜为人知的饮食习俗。布朗族群众哼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歌谣《充食歌》,上山打苦笋、采白花、摘臭菜;进小溪捞青苔、捉山螃蟹。文中还写道:“夕阳西下,我们尽兴品尝着布朗族山民那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可口菜肴:酸蚂蚁蛋汤、包烧山蜘蛛、芭蕉花炖肉、包烧水蕨菜……古老而悠扬的布朗弹唱声声入耳。歌声仿佛怀旧昨日消失的脚印,憧憬明天初升的太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种地,下河捕鱼,多少个世纪就这样平静而去,生活好像一部凝固不变的神话……”

  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腹地的各族群众,“迎面知风雨,抬头见太阳”,他们积极征服自然,又乐观生活,他们爱美,更善于从大森林中发现美。一篇《竹楼,雨林居民的审美发现》,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傣族群众适应热带雨林的一种审美发现。该文以傣族别具风情的歌谣《造房歌》开头,引用了传说中的傣族传说智者帕雅桑木底教人们建盖竹楼的艰辛历程。展示了轻盈灵巧的竹楼取材于热带雨林、与周围绿色森林和谐统一的美。

  《西双版纳报》在挖掘民族雨林文化、展示民族风情等方面下工夫,很多游记、散文和专题报道,尽现各族群众多彩的文化和奇异的习俗。放孔明灯、赛龙舟、放高升、荡秋千、打陀螺、斗鸡、堆沙……无不是他们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审美发现和热爱生活的潜心创造。一篇题为《探寻傣族文身》的报道,再现了傣族千百年来为适应雨林生活而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文身习俗。傣族先民喜居水畔,常行舟涉游捕鱼,每每遭水族(鱼龙之类)侵害,故文身以避之。后来,文身慢慢演变为民族的标识,性别和等级的标志。傣族谚语说:“有花纹的是傣族,无花纹的是汉族。” 一句“没有花纹算什么男人,不刺花纹谈得上什么真心”,反映了当时傣族少女的追求异性伴侣的审美观。现在,文身的实用和功利性慢慢消失,逐渐演变成为傣民族的一种装饰美。

  浸泡在热带雨林中的傣、哈尼、布朗、基诺、瑶等各族群众,他们的衣食住行与热带雨林休戚相关。西双版纳报关注他们,走近他们,尽情展示他们的习俗和文化,并从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来感知和把握热带雨林精彩的另一面。

  四、探索人与雨林的和谐发展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资源。面对世界其他地方热带雨林大幅度锐减的现状,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日益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探索人与热带雨林和谐发展,更有效地保护好这片中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成为了边疆主流媒体不容回避、必须积极应对的新闻课题。西双版纳报针对这一时代性的话题,认真选题、扎实采访、生动宣传,一批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以各民族延续至今的朴素生态观为切入点,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宣传。“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千百年来,这句古训所倡导的生态观影响了一代代世居民众。傣家人居住在热带雨林深处,却把种植热带速生树——黑心树(铁刀木)做薪碳林的故事演义了上千年。延续至今的良好生活方式,让热带雨林在善待和呵护中得到永恒。《西双版纳报》以这些朴素的生态观为发端,分析当今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和冲突,探索人类生存与热带雨林和谐共融的关系,推出了《呵,我们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拓展热带雨林》等一批有力度、有影响的述评新闻,读者好评如潮。

  以自古以来善待野生动物的生动实例为切入点,加大“保护和关爱野生动物”的宣传。热带雨林要得到完好和永恒的保护,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和模式,让“保护大热带雨林”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与热带雨林和谐发展的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唐人樊绰在《云南志》(又名《蛮书》)中再现了古西双版纳神秘而多彩的热带风情画卷:“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各族世居先民,一直把大象和孔雀看作善良、吉祥的化身,倍加厚爱和崇拜。傣族叙事长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大象被称做“掌月朗宛”,意为威猛刚直、镇天定地的神。《西双版纳报》以这些传说、故事为依托,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例,生动真实展示出来,令读者深受震撼和感动:勐腊县一位名叫李金平的瑶族青年,当一头受伤野象冲进自己的庄稼地时,他不但没有驱赶,而是冒着生命危险给野象喂食,替野象疗伤,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使野象重新恢复健康,走进了大森林;当年,在勐腊县做生意的孔黔与其妻姚红看到一条重达96公斤的大蟒蛇即将惨遭厄运时,毫不犹豫地掏出2000元钱将其买下,并精心喂养数日,使蟒蛇体能恢复后,送进森林,放蟒归“家”……

  魅力无限的热带雨林,是这样可亲、可爱,令人迷恋和神往。作为当地有影响的主流媒体,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党报,《西双版纳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全媒体宣传保护热带雨林、探索人与雨林和谐发展的步履,将一直在路上,永远不会停歇!

  (作者单位系西双版纳报社)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