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 Bya Aeu Feiziq”

慢火煎鱼——做好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之浅谈

来源:广西民族报

作者:陈 衡 韦爱珍

发布时间:2020-04-30

Hwnj dangz Sawcuengh.

  小学壮汉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课时学习、课后复习,是小学生的壮汉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关系密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课前预习好,课时学习效果就好,课前无预习或者预习不细、不深、不透,那么课堂学习效果就不会硕果累累,只会事倍功半,收获甚微。这就好比行军打仗一样,如果战前能把敌情摸清、摸准、摸熟,战时就容易把敌人消灭,从而获胜,也正所谓“Bing max caengz doengh,haeux nywj bae gonq”。因此,抓好小学中高年级壮汉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工作是提高中高年级壮汉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相信,从事壮汉双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都是时刻向学生全面诠释和提醒的。虽然教师的要求到了节骨眼上,但班级学生对预习的态度却还是各有差别:高能生、先进生,对预习的态度往往表现为喜欢的、积极的、主动的;而低能生和后进生,对预习的态度则往往是厌恶的、懒惰的和被动的。

  如何抓好学生的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积极性尤为重要。

  一、激励先进生预习的炽热情感,期望他们更上一层楼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志存高远、勤学苦练、努力学习、喜欢预习,但往往是为数不多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这类学生,既把他们当学生,又把他们当亲友。学习上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生活上给他们嘘寒问暖、掏心掏肺。因为在一个班集体里,这些极少数的学生就是班级里的“星星之火”,是希望所在,把这些学生鼓励好、引导好、带动好、启迪好,他们就会带领其他同学去“燎原”,去畅游预习的“长河”。常言道:“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对这些学生,教师大可不必重赏,但定要重爱、深爱,“重爱之下,必有优生”。时时刻刻给予他们深深的师恩师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内心的深情厚爱和殷切期望。老师山海般的深恩和期望,必将激起他们炽热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预习之中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刻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发挥特长 ,展示才华:鼓励他们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好的预习方法略做小结,写成“预习经验”,在全班推广。他们的这些预习经验往往是直观的、浅显的,但却是实效的,容易被其他同学接受。这些预习经验一旦得到其他同学的接受和认可,这些极少数的先进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就感就会进一步推动他们为以后带领全班其他同学进行课前预习投入更多的激情和动力,班级课前预习效果将会越来越好,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二、激发后进生预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超越过去,超越自笔者

  (一)低能生、后进生厌恶预习的原因和特征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在一个班级里,厌恶学习、厌恶预习的学生往往不在少数,厌恶的根源千差万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纯粹懒惰型。这类学生,因为自身惰性的时刻伴随,而厌恶课前预习。

  2.基础薄弱型。这些学生对汉语拼音或壮语的声母、韵母、声调、拼音方法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不会拼、不会读。一篇课文,认不了几个生字新词,拼不上几个壮文词语,课前预习起来,眼前一团黑,那当然是厌恶预习的了。

  3.满不在乎型。这些学生往往把课前预习当作可有可无之事,认为预不预习一个样,有无效果一个样,学好学差无所谓。而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往往是占大多数的。

  (二)改变低能生、后进生厌恶预习坏习惯之浅见

  1. 柔情博爱,情感温暖懒惰生

  对纯粹惰性的学生,笔者从不另眼看待,不讽刺打击,不放任自流、不任其颓废,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更深的关爱,更大的信任,更好的机会,更宽的环境。

  通过深入的沟通,笔者了解到,这些学生上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志向,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极度散漫,更导致他们把上学的目的错误的定格为打发日子、消磨时光。对他们而言,学与不学无所谓,学好学差一个样。要让持有这种学习态度的懒惰生把心思投入到预习之中,确实难!在转变这些学生学习态度过程中,笔者不急不躁,扬其之长避其之短:不谈、不论、不说他们的缺点,而是潜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其闪光点来调动其预习的积极性。常言说得好“Cik miz gij dinj, conq miz gij raez”,任何一个学生,哪怕学习一塌糊涂的学生,也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别人没看到或者不愿看到。所以笔者在转变这些学生过程中,首先是潜心挖掘他们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一旦捕捉到闪光点,立即肯定,立即表扬,让他们即刻感到愉悦、兴奋、激动和满足,然后再激发他们预习的动力。

  与学生多年的朝夕相处,让笔者深有体会:懒惰的学生中,往往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与“课前预习”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人,骨子里喜欢朋友。为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笔者把这些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当做贴心人。对他们秉性懒惰,厌恶预习的坏毛病,笔者先撇在一边不理,而是以知心朋友身份跟他们玩耍嬉戏,沟通交流。他们喜欢唱歌游戏,笔者就跟他们一起唱歌游戏;他们喜欢听讲故事,笔者就搜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故事给他们讲解;他们想要聊天聊地聊人生,笔者就陪着他们无所不聊。慢慢的,这些学生把笔者拉进了他们的心里,喜欢见笔者,喜欢找笔者,喜欢与笔者沟通交流,喜欢送笔者小礼物。笔者欣慰他们的接纳,也收他们的小礼物。久而久之,他们把笔者当作他们的贴心人,与笔者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到了这种境地,笔者才觉得,转变他们厌恶预习的时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了,于是“趁热打铁”,把他们的激情渐渐转移到课前预习之中。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前预习之中时,笔者紧接着向他们传授他们喜闻乐见的预习方法:让他们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当作自己的老朋友看待,告诉他们,把生字新词正确读出来就好像读老朋友的名字一样。读老朋友的名字,往往让人心旷情怡,这是人之常情。只要这些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当作自己的老朋友,他们就不会厌恶它,只会对之怀有朋友情,也就会下功夫去记它、背它,以致把它记牢。当然,对这些懒惰学生的预习要求不能过高、过急。刚开始时,只要他们能记住那么一两个生字新词就可以了。要坚持循序渐进,坚决避免“毕其功于一役”。

  2. 树牢自信心、狠抓基础转化薄弱生

  俗话说“Gwn gijmaz bouj gijmaz, saet gij- maz bouj gijmaz”。因基础薄弱而厌恶预习的学生,他们缺的是自信心。因为基础太差,所以对预习丧失了信心。基础差是他们对预习丧失信心的根本原因,找到了“病根”,笔者从抓基础入手。实践告诉笔者,这些学生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和先天理解能力差是造成他们基础差的两大主要原因。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来弥补这些学生的缺陷:一是千方百计提高他们预习的兴趣;二是精心进行个别辅导。

  培养学生对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先是培养他们对壮汉双语文科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壮汉双语文科的情感,更先要培养这些学生对壮汉双语文老师的喜爱之情、敬佩之情和崇拜之情。这些学生只有对壮汉双语文老师心怀崇敬,才会对壮汉双语文感兴趣,进而才会对预习壮汉双语文有兴趣。为此,笔者以培养学生崇敬壮汉双语文老师为抓手,在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上,笔者给予他们的关爱更深厚、更炽热、更暖心。把自己的深情厚爱全都投入到这些学生身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笔者的至真关爱,使得这些学生与笔者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之情,挚友之情。情感基础牢固后,笔者才让这些学生把激情投入到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之中去。因为这些学生已把笔者当作知心朋友、贴心之人,所以越发喜欢、相信笔者,因势利导,让他们尝试预习的乐趣和好处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预习之中去。每每这种时候,笔者常常感慨万千:信任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啊,这种效果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

  在班级里,先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不少。转变这些学生,笔者重在给予他们精心的辅导。给予个别辅导,千万不可“一刀切”,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诚然,给这些学生实施个别辅导,一定要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绝不能让他们产生老师给予个别辅导是因为他们自身差、没能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鉴于此,笔者从没有在放学之后把这些学生留在教室里进行个别辅导,而是常常把辅导工作放在课堂上,针对他们的疑惑进行个别辅导。如果个别辅导量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笔者就有意交给他们一项“特殊任务”,安排专门时间检查这个“特殊任务”完成情况时,就相机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尽量让此类的辅导在秘密中进行,以此保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一来,这些学生也乐意老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3.创建成就平台,释放成就感,努力转变“满不在乎”生

  对课前预习抱有可有可无、满不在乎态度的学生,笔者首先给他们“把脉看相”,查找病根,然后才“对症下药”。这些学生之所以对预习怀有此种态度,往往是因为他们从没尝过预习带来的甜头,所以预习的积极性一直没有调动起来。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对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笔者从让他们品尝“微甜头”着手。所谓“微甜头”,就是小成功后的大喜悦、大兴奋、大满足。也就是把课前预习要求降至最低档,只要他们愿意预习,预习时只要有那么一丁点儿效果,笔者就“趁热打铁”,立即给予肯定、给予表扬、给予奖赏,让他们“微微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就能尝到甜头。降低要求,放手让学生预习,给这些学生品尝“微甜”的次数和过程要足够多、要足够长。因为学生品尝“微甜”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他们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有利于改变他们原有的满不在乎的、无所谓的态度。当然,“微甜”这一量的积累达到稳定的程度时,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到“微甜”质的提升:也就是相应地把预习要求略微提高。提高预习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切莫“千人一面”,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要求。一切预习要求都要以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们预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是否能较轻松完成为标准。一定要确保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完成壮汉双语文的课前预习,否则就有可能挫伤他们刚刚被激活的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指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壮汉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研究是永恒的课题,也终将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研究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指导才行之有效,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们不妨循序渐进、“cien bya aeu feiziq”。

  (作者单位系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中心小学)

编辑:韦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