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lwnh fanhoiz
3上一版  下一版4
 
壮语“蛤蚧”读音在方言中的分化
浅析“把”字句汉壮翻译译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语“蛤蚧”读音在方言中的分化

□ 李 佳
 

【提要】 讨论自扬雄《方言》以来2000多年“蛤蚧”在壮语中的语音演化。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蛤蚧”记载是在扬雄《方言》第八,记作“蛤解”。“蛤解”的“蛤”在上古属见母缉3部,按照郑张-潘古音系统,读“*kuub”,“蛤解”的“解”在上古属见母支部,读“*krees”,连起来读就是“*kuub krees”。对比各地壮语“蛤蚧” 的主要读音及其变体可以判断出隆安壮语的读音“kop7ke4”是壮语中最古老的形式。由于前后两个音节互相影响,发生语流音变,壮语“蛤蚧”读音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kop7ke4> 2.kak7ke2> 3.ak7e2。语流音变可导致读音的变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方言词。

“蛤蚧”亦作“蛤解”。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

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蛤蚧”记载是在扬雄《方言》第八,记作“蛤解”:“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蛤解”的“蛤”在上古属见母缉3部,按照郑张-潘古音系统,读*kuub,“蛤解”的“解”在上古属见母支部,读*krees,连起来读就是*kuub krees。

各地壮语“蛤蚧” 的读音主要有“kop7ke4、kak7ke2、ak7e2”这三种读音及其变体:1.隆安形式二:kop7ke4;2.金城江区白土乡:kak7ke2;3.上林:ak7e2,横州、田阳: ak7e4,横县: ak7e4,隆安形式一:ak7e4,武鸣:ak7e6、ak7e4,凤山:aek7o2,云南富宁:ak7ei5。

通过比较以上形式可以看出,扬雄《方言》 “蛤解”的上古读音与隆安壮语的读音最为近似,具体表现在“蛤解”的上古读音与隆安壮语的读音形式相似特征最多:1.第一个音节的声母均为[k];2.第一音节的韵尾都是-p;3.第二音节的声母都是[k]。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隆安壮语的读音是壮语中最古老的形式。

壮族人民应该是最早发现“蛤蚧”药用价值的民族。

首先,各地壮语都有“蛤蚧”的读音,说明壮语在分化之前就已经有“蛤蚧”一词并且使用频率很高;其次,壮族地区有以抓捕“蛤蚧”为生的人,听老人讲,以前经常有因抓蛤蚧坠崖丧生的人,老人把抓捕“蛤蚧”当做最危险的职业。金城江白土乡及与宜州交界一带壮族民间谚语说:“rai5 mbou5 toːk8 rɯ1, lau4 tɯk7 kak7 ke2 (年少时不努力读书,长大了只能靠抓蛤蚧为生)。”这是老人告诫小孩子要努力学习,以免没有知识长大只能从事危险的抓捕蛤蚧的工作。可见壮族人是把抓捕蛤蚧当做一种很普通的职业看待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扬雄《方言》中的“蛤解”应该是壮语kop7ke4(蛤蚧)的汉字记音。

壮语“蛤蚧”读音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程序如下:1.kop7ke4 > 2.kak7ke2 > 3.ak7e2,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是由于前后两个音节互相影响。

人们在说话时,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字),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在语流中,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音素的影响,一些音节中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等现象。壮语中的“蛤蚧”分化为壮语中的以上各种语音形式,主要是由于同化和异化这两种音变造成的。

所谓同化,就是语流中两个相邻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音受到另一个音的影响,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语音的这种语流中变化就叫同化。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s”本应读作[s],但在“dogs(狗)”中因为受到了前面浊音[g]的读音的影响,变成浊音[z],使得[z]具有[g]一样的语音特征:浊音。

根据同化的方向,可以将同化分为顺同化与逆同化:顺同化就是两个相邻的音,后一个受前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前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顺同化,如“dogs、legs”中清辅音变成与浊音[g]相近的[z]就是。逆同化就是两个相邻的音,前一个受后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后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逆同化,如汉语[mianp‘au](棉袍)中音素“n”受后面相邻双唇音[ph]的影响,变成[m]就是。又英语“be in poor health”中“in”因受后面相邻音[ph]的影响会读作[m],也是逆同化。

以上三个阶段中,第1阶段kop7ke4前一个音节kop7的韵尾-p受后一音节[k]的影响,变为[k],就变成了第2阶段的形式kak7ke2,发生了逆同化。第2阶段的读音kak7ke2的前一音节的声母[k]受到后一音节声母[k]的影响而导致脱落,变成了ak7e2。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很常见,比如壮语“engqgya[e5kja1]” (更加)借自汉语“更加”,根据语音转写规则应该是“gengqgya[ke5kja1]”。前一音节的声母[k]受到后一音节声母[k]的影响而导致脱落。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流音变可导致读音的演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方言词。这三种读音中,kop7ke4与汉代的“蛤解”读音最为接近,应是最早的读音形式。kak7ke2 和ak7e2则是后来发生的变化。

注:*文中引用的壮语材料来自我的同事及壮语工作同仁。其中凤山壮语由韦彩珍女士提供,隆安壮语由李贫先生提供,武鸣壮语由覃海恋、黄利莉女士提供,云南富宁壮语由农忠恳先生提供,上林壮语由李一鸣先生提供。在此谨向这些热心的女士、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蓝庆元. 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潘悟云.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郑张尚芳. 上古音系.2003年.

(作者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二级翻译)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