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近年来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的现状、难点,通过新词术语汉壮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例子,阐述翻译思路,为新词术语汉壮翻译提供参考。
新词术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新词术语不断涌现,往往涉及科技、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专业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一些挑战。如何准确地将汉语新词术语翻译成地道的壮语,成为汉壮翻译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人总结了近年来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的现状、难点及翻译思路,以期为新词术语汉壮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现状
当前,新词术语翻译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新词术语数量庞大,涉及领域广泛,要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新词的含义较为宽泛,从汉语方面要完全掌握其含义尚需仔细研磨,再将其用地道的壮语进行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和语义差异以及受到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给新词术语翻译带来困难。
近年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每年召开“壮语文新词术语翻译专家审定会”,参加审定会的汉壮翻译专家秉持着共同的翻译理念,即力求以较为纯正的壮语进行表达,尽可能地翻译成地道的壮语,努力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忠实于读者。
二、新词术语汉壮翻译的难点
含义宽泛:有些新词术语具有多重含义,而壮语中与之相关联的词,含义较为单一,不能完全表达其全部含义。
专业性强:一些新词术语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而出现,具有时代性,壮语无相关方面的词汇。
文化差异: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新词术语理解的不同。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汉壮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避免使用毫无关联的民族词,使译文晦涩难懂。
词汇空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并非一一对应,一些新词术语在壮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三、新词术语汉壮翻译应对策略
(一)提高翻译者的专业素养:翻译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新词术语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以便准确理解并翻译新词术语。
(二)深入研究汉、壮语言文化:翻译者需深入了解汉壮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同时需掌握汉、壮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避免出现生硬牵强的翻译。
(三)灵活运用翻译方法:针对新词术语翻译中的难点问题,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音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目的。一直以来,汉壮翻译专家们都提倡尽量挖掘民族词,广挖、深挖、活用民族词,谨慎合理造词、借词。一些新词术语在壮语里完全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可以按照“挖、创、借”的要求,适当运用“增加、删减、转换”的方法翻译,使其能被读者接受,而不是简单的音译。当然,对于一些新词,一时之间,实在无法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民族词来表达,与其要扩大或缩小部分词义,不如先音译。例如“消费卡”“员额制”“云外交”,如用意译,译文过长,目前暂时采用音译。
下面以“新质生产力”为例,简单介绍一些翻译思路。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新词汇,其释义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将它译成壮语,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壮语文室专门召开了业务会进行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多种译法,其中有三种得到较多认可,第一种是“yiengh swnghcanjliz moq”,第二种是“yiengh swnghcanjliz gaiq moq”,第三种是“yiengh swnghcanjliz akmoq”。经过充分讨论、对比,最终将壮语译文暂定为“yiengh swnghcanjliz akmoq”。大家秉持的翻译原则是,即通俗易懂,又能准确表达意义,且译文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入句时句子过于冗长,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新质生产力”在壮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汇,采用音译是较快的方式也是可行的方式。但直接音译,无法体现壮语的语法,无法达到“尽可能地翻译成地道的壮语”的要求。鉴于此,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译法,大家一致认为需按照壮语语法译出。在这里提一下,在翻译过程中,即使译出语要新造一个词,这个新词中也需有与译入语相关联的要素,否则,读者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那翻译这座“桥梁”就行不通了。故而,诸如“生产力”“金融”等经济学范畴的名词,到近现代才出现,在壮语民族词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而它们现已成为汉语常用词,常见于报纸、新闻等,已被大众所熟知,采用音译,能让读者较快联想到与其对等的信息,搭起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因此,“生产力”普遍采用音译,其壮语译文为“swnghcanjliz”。如此,讨论的焦点在于“新质”应采用那种翻译方法。根据上文“新质生产力”的释义可知,“新质生产力”属于体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词是“生产力”,修饰词是“新质”。在壮语语法中,体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词前置,修饰词通常位于中心词后面,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属性或状态。量词“yiengh”(种;种类)在中心词“生产力”前,表示“一种生产力”。“新质”作为修饰词,如直接音译,读者无法获知其义,则变成无效翻译了。然而,将它的含义全部意译出来,译文又过长,增加理解难度。经过反复、仔细的理解该词汇的含义,大家一致认为应抓住其核心意义,即“先进生产力质态” “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将核心意义完整译出即可。随后就产生了上文提到的三种译法,这三种译法的共同点是,都按照壮语语法特点译出,即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不同之处在于后面的修饰词,用哪个词更为贴切,更为全面呢?经过进一步讨论,认为第一种“yiengh swnghcanjliz moq”和第二种“yiengh swnghcanjliz gaiq moq”,仅体现了“创新”,意义不够完整,第三种“yiengh swnghcanjliz akmoq”,“akmoq”虽是新的合成词,但“ak”有优质、先进的含义,“moq”指“创新”,它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一种创新了的先进生产力”,此译法包含的意义更为完整,因此暂定使用第三种译法。当然,这仅是暂定的译法,如日后在翻译实践中找到更好的译法,可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ugene A. Nida)对翻译作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需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找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也要找到相通之处,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到,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翻译的方法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既熟知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又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即对等的信息。成功的翻译是读者通过译文能迅速掌握到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飞速发展,一些新词术语出现后,随即被广泛使用,传播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词术语的汉壮翻译需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许钧:《翻译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4]蓝利国:《壮语译法标注文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
(作者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一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