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应当倡导教师从理论高度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逐步从模仿学习走向自主思考,学会系统反思,形成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应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反思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充分的“交往与合作”,反思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创造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 壮汉双语 反思 课堂
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反思的视角将永远只能被束缚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上。因此,应该倡导教师从理论高度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逐步从模仿学习走向自主思考,学会系统反思,形成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要有计划地指导老师阅读一些教育著作,在此基础上再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读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读物。这样一来,教师反思和行动研究的起点就不仅是某些不合时宜行为的改良,而是要触及灵魂(即教育观念和知识)深处的改造。教师试图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意识结构。
笔者以课堂教学为例,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去反思,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反思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
新课程要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四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和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看,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旦形成,能长期地影响人的各种行为表现,甚至是伴随人的一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各科教学,就在课堂上。所以,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有机地融合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日常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血肉,成为教学的灵魂。如教授《Mboq Cinhcuh》(《珍珠泉》)这篇课文时,要反思这篇课文描写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课文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
二、反思教学是否有充分的“交往与合作”
教学是集约化的多元结构的交往活动。教学中的教师不应是特权式的人物,而应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过程则应是师生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师生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因为那只是教学的形式表现的“假教学”。如在教授《Veh Makfiengz》(《画杨桃》)这篇课文时,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方法。
三、反思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创造性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许多结论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如在教授《Doxceng》(《争吵》)这篇课文时,要反思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性格各异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天地与机会。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在教授《Duz Roeg Lau Naq》(《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要反思课文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
五、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活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即生长”,从尊重生命的起点出发,让每一堂课都焕发生命的光彩,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生命成长的营养和土壤。从生命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很多问题我们会有不同的认识。
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合力的形成
我们可以把反思教学的第一步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理论案例解读。将教学实践的困惑和迷茫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探根寻源。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和理论一般是难以达到较深层次的。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让教育理论专家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零距离,促使更多的教师来相互观照彼此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行动研究,能够达到集思广益,形成专业成长合力的效果。如教授《Vahdonh Song Hot》(《寓言二则》)这篇课文时,要反思是否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样的课题研究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思路,做到知行情思的统一和交融。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已有的专业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学习相关的资料和先进经验,并有选择地在实践中应用,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收敛,引导自己进行更高一个层次的教学反思,形成知行情思交融的良性循环,这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可使行动研究收到实效。
要坚持合作互动原则。要形成一个理论研究者引领向纵深,教师互助拓横向,反思内化促成长的“三结合”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制度,促进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扎实推进教育改革。
要坚持多样兼容的原则。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但不排斥其它研究方法。在研究实践中,灵活地应用各种观察技术和资料分析技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研究目标,切忌过于理想化;在研究思想上,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更应该欢迎这种声音,因为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在研究成果上,应实事求是,多种多样,如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论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在共同的学习与合作中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个性化,如果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对自我实践的深层反思,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只有激发起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实现合作与成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的提高,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系上林县大丰镇三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