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梦里唤你千百回
刺梨·火龙果·智能眼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里唤你千百回

□ 凡一平(壮族)
上岭风光。 韦峥 供图
 

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是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个平凡的孩子。都安是我亲爱的家乡。

从都安县城往东十三公里,再沿红水河顺流而下四十公里,在河对岸,有一个被竹林和青山拥抱的村庄,就是上岭。上岭是我的祖籍,我十六岁以前的全部生活和记忆,就在这里。

我十岁走去县城看直升飞机、十一岁到公社中学念书、十六岁到更远的地方宜山(今宜州区)读大专,这是都安这片土地上留下我最初的身影和足迹,也在那时候塑造了我的品性和坚韧。20世纪80年代,考上师专就等于拿到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也预示着一生的选择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刚踏入河池师专(今河池学院)大门不久,准人民教师的自豪感充盈着我的内心,我将勃发的激情倾注于一首49行的诗——《一个小学教师之死》。这首诗发表在1982年《诗刊》第11期,它一时间让许多人知道诗作者是来自都安的。

这首诗既是宣誓,又是诱惑,后来让我选择了走上文学的道路,也是这首诗。在我青少年时代,也是自治县刚刚成立20多年,都安人还缺衣少食,生活窘迫,砂石公路只通到公社(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往大山的还是盘山入云的青石板路,饮用的依旧是池塘里的水,遇上旱年,寻水队伍漫山遍野。我和每一个都安人一样,渴望有朝一日瑶山旧貌换新颜,人民迎来艳阳天。我们不只盼望,我们都在努力着。

我的努力用在我手中的笔。

我毕业分配到菁盛中学只站了一年讲台,就因为文学,调到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员。在都安工作短短数年,我像一艘本分的船,行靠于单位四楼的宿舍和澄江卫生院职工宿舍(我的爱人是卫生院的医生)间。后来,我住进了澄江河紧靠图书馆河床斜坡上的一间吊脚小木屋。在单位的四楼,在当时都是矮层建筑的县城来说,算是身处高处了。文化馆办公楼的隔壁是电影院。每晚,在四楼逼仄的房间,我立于窗前,俯视电影院前面攒动的人潮,捕捉他们的神情和故事;在居住的小木屋里,我望着从澄江桥上匆匆过往的行人,听澄江流音,视永济桥上图书馆里抱卷渴读的身影。这些人和事成为了我作品的素材,我的文字从这里走向各级报刊。

1989年,我到复旦大学作家班深造。两年后的初冬,我调到《三月三》编辑部当编辑。那个年代,在都安,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一个写作者,在县级报刊发表作品,可有机会调到乡里工作,在地区(市级)报刊发表作品,可以调到县里工作,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可以调到地区工作,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可以调到省里工作。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记得那天黎明,我背着行囊,走上通往汽车站的澄江桥。澄江上晨雾如乳,路灯把我不舍的身影投在桥面上。来到桥中,我蓦然回首,宿舍楼下正站着我的母亲,母亲的背景就是翠屏山。要离开都安了,我的背后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站在宿舍楼下的那个,一个是都安。她们都在背后用燃烧着爱的火焰的双眼,默默凝视着我,她们都是我坚强的后盾和靠山。

我人在南宁,心在都安。都安是我梦里呼唤千百回的名字。

在南宁的30多年里, 都安是我乐以示人的名片,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大声地说我是都安人。老乡聚会时,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家乡的人和事,说的都是家乡方言。有时候谈着谈着,双眼就噙满泪花。行走在南宁街头,常常与都安老乡“心有灵犀”地相认,彼此会从对方坚定的目光和善良的表情中叫一声“老乡”,而后握手递烟,嘘寒问暖,互道平安。也常常因听到家乡发展变化的喜讯而彻夜难眠。

都安人勤劳智慧,淳朴勇敢。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自治县党委、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豪迈斗志,背篓拾星辰,铁脚码山河,创造美好生活,都安大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调来南宁,去往都安坐4个钟头的客车到都安,到都南高速通车,从南宁一个钟头就到都安,到贵南高铁通车,半个钟头就回到都安。我回家喝的水从池塘水到水柜里的水,再到山泉的自来水,我走进的乡亲的家从摇摇欲坠的木瓦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迎接我的乡亲从愁眉苦脸到笑逐颜开。孩子们读书的砖土墙校舍,变成了美丽的现代花园式校园……

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地下河天窗群、红水河三岛湾、龙布日出、凤塘云海、石桥画村、永仁秀美人家,都安四高从荒埌上崛起,城区工业园区、扶贫车间的建成,新人民医院的拔起,密洛陀神韵、壮族扁担舞享誉华夏,书画纸、藤芒编织驰名九州……都安正以勃勃的生机和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还有上岭——我生长的故乡,我的文学原乡,我近些年文学创作的地理标识。这里居住着樊、黄、韦、谭、潘等姓的父老乡亲。这里的青山秀水滋养了都安人世代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一家有难,八方来助,每有喜事,全民同乐的品性。时序飞转,特别是我离开上岭后,这里父老乡亲和都安的千山万弄的人民一样,走上了康庄大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小说大多的故事和人物原型来源于斯。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把上岭打造成为文旅打卡地标,以我获骏马奖作品《上岭恋人》的故事和人物为元素,建起了“上岭恋人露营地”“四季沐歌露营地”等,还开发了相应的文旅产业,以此再现都安新时代乡村变化的缩影,让我每一次回归都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特别幸福和温暖。

都安是我敬爱的母亲和靠山,她对在外游子的呵护和关爱令我动容。2024年,我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庆祝座谈会,并给予奖励。我深切感到了一个孩子得到母亲的恩宠和肯定。令我尤为高兴和欣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都安从事文学的旧身影和新面孔,他们当中有门卫,有司机,有农民,有教师……他们正在薪火传承,书写他们热爱的这片神奇的土地。

那天黎明离开都安,至今转瞬30余载,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年时代,我们无数次通过梦境的魔法逃离故乡,有朝一日成了城里人,日久天长,日里梦里,我们声声呼唤故乡的名字,也一次次身临其境回到故乡。

值此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祝福我亲爱的家乡永远魅力无限,大放异彩!

【作家简介】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壮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先后毕业和就读于河池师专、复旦大学中文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文联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上岭村的谋杀》《天等山》《蝉声唱》《顶牛爷百岁史》等十部,小说集《上岭恋人》《撒谎的村庄》等十四部。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有作品被翻译成瑞典、俄、越南、马来西亚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