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公路与产业如同两条紧密交织的脉络,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泥泞难行到坦途纵横,从人工养护到机械作业,从产业萌芽到外贸兴盛,20余载的变迁,书写着路与业相融共生的动人故事。
从“行路难”到“通途广”
20年前,都安的道路,是不少人心中的“烦恼路”。地苏镇一带,砂石路口遇雨成河,常有载着原料、半成品的摩托车在浑浊的积水中艰难穿行。车轮溅起的水花,诉说着通行的不易。那时的公路,基础薄弱,遇到雨天,便成了“泽国”,不仅给当地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让产业发展的脚步沉重。
都安公路段(现都安公路养护中心)的养护场景,也满是艰辛。职工们戴着草帽,手持简单工具,在砂石路上挥汗如雨。他们用铁锹、锄头,一点一点填补坑洼,养护效率低,且受限于人力和工具,公路的路况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道路的落后,如同枷锁,困住了产业发展的步伐,优质的产品难以运出,外来的投资也望而却步。
时光流转,如今的都安,公路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宽敞平坦的新路延伸向远方,交通标识清晰,沿途风景如画。曾经积水的路段,如今成为畅通的交通线,汽车有序行驶,将都安与外界更紧密相连。公路养护也步入机械化时代,大型养护设备轰鸣作业,精准高效地完成路面修补、清扫等工作。都安的公路始终保持良好通行状态,为产业发展筑牢了交通根基。
借路腾飞的地苏藤编
地苏镇有大大小小20多家自营进出口藤编企业,在交通不便的往昔,藤编产业规模小、销路窄。藤编艺人精心编制的工艺品,大多只能在本地小范围售卖。“以前最怕下雨天装货,三轮车陷在泥里挪不动,一筐筐藤编怕磕怕碰,运一趟货浑身是泥,客户催单的电话能把人急出汗。”在藤篮编织厂的装运区,负责货物装运的韦师傅擦了擦手上的灰尘,指着窗外平整的公路感慨道。韦师傅从小就在厂里长大,每每看着长辈们将藤条编织成精美的工艺品却感慨不已。“那会儿厂里的藤编好看是好看,但路不好,再好的货也不好运出去。”他回忆,20年前地苏镇到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路坑洼不平,晴天扬灰、雨天泥泞,运输难保障。
“现在你看这新路,平平整整的,货车直接开到厂门口,装货又快又稳。”韦师傅笑着指向远方,“前阵子发往国外的大订单,卡车顺着新路一溜烟上了高速,心里别提多敞亮了。路通了,订单多了,厂房扩大,也添了新设备,工人工资也涨了,我们也有了奔头。”
随着公路越修越好,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地苏藤编产业迎来转机。编织厂的职工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上万种出口工艺品,从都安的车间,经平坦的公路,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漂洋过海。公路的畅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货周期,让地苏藤编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如今订单纷至沓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路与业的发展与共荣
公路的改善,是都安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对于依赖物流的产业而言,公路就是生命线。畅通的交通,让原材料输入更便捷,所需的各类材料,能及时运抵车间;也让产品输出更高效,能快速送达客户手中。
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反哺着公路建设与养护。地苏藤编产业壮大后,带来的经济收益,为当地税收做出贡献,也间接支持了公路建设的持续投入,形成路兴业、业促路的良性循环。
当下站在新的起点,都安的路与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公路建设可进一步向乡村延伸,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乡村特色产业借路腾飞。本地产业,也可继续深耕,依托公路带来的便利,加强品牌建设、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未来,或许能看到智慧公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公路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是产业展示、体验的平台。游客沿着公路,既能欣赏都安自然景观如桃花水母天窗群、湿地公园、弄响天坑、响水关等美景,又能深入了解民族服饰、祝著节等特色文化,体验公路沿线举办的民俗活动,如对歌、跳舞、传统体育竞技等,既推动都安文旅与产业协同发展,又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余年的变迁,都安的路与业,完成了华丽蜕变。公路从制约发展的瓶颈,变为产业腾飞的翅膀。路通业兴,都安正沿着公路,编织属于自己的幸福发展图景,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韦柳成 盛芷晴/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