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昌华花费八年时间创作的“融州三部曲”《桔颂》《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青蒿药神》是近年来新乡土题材的优秀作品。桂北融州(融州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古称)是马昌华的第二故乡,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思考融州的发展现状,力求把融州写成一座现代乡村发展的新地标,一个可资参照与借鉴的现实样板。
为了写好《桔颂》,作者曾无数次地奔波于金桔园的田间地头,并跟着果农忙些金桔管护的杂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桔颂》的本质就是融州新时代的创业史,是特色产业扶贫的新经典。在创作《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过程中,作者为准确把握人物和故事脉络,使作品最大限度地呈现山乡巨变的真实感和现实性,曾多次深入大苗山实地采访当地百姓,在苗族村寨和屯长饮酒畅谈,倾听苗族发展的历史风雨,甚至半夜还通过电话、微信向苗族同胞学习当地民族语言。《青蒿药神》则着重体现以科技促进生产,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融州,终于蜕变成“世界青蒿之都”。
关于新乡土题材小说创作,结合马昌华的“融州三部曲”,我想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与时代”。我们在写作时,必须要反省自身,要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此时此刻创作这样的题材?
要思考,为什么非写不可?要找到表达的原始冲动,才能让作品更有生命的张力。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应该去做这么一个人,就是我不得不去写,不能不去应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现在的处境以及时代面临的课题和困难,包括我们自身面临的困惑、忧虑、焦灼。写作时,不是说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得十全十美,一定要有完美的大结局。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文化扭结处,去发现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再去好好地挖掘和探究,多方位地表现个体灵魂的内核。
写什么很重要,如何表达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如何切入人物、切入故事的问题。“融州三部曲”里面讲到创业的过程,技术攻坚的过程,其实提到了这个时代乡村建设的困境和问题。作者如何用心用情投入到这里面去,决定能否写出好的作品,这是写作的关键与核心。其次,要有自己个性独特的语言,反复推敲语言的问题,以及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时代核心动力或阻力。小说的可能性也许就在问题的发现中。再次,现在“新山乡巨变”就是一种类型题材。马昌华写的“融州三部曲”讲到直播问题,就是写主播、电商这个行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如何逆势成长,还有就是写大学生村官。比如在《青蒿药神》里,马昌华找到了非常好的切入点。
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更加需要人物塑造,从多维角度去构思,丰满人物。小说里面每出现一个人物,都要想到这个人物不是一张扁平化的脸谱,每个人都必然是复杂的,不只有简单的一面,至少是双面、三面的复杂性。要准确书写不同处境下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复杂性,让人物立体起来:丰满、饱满、生动、传神。
从这个方面看,马昌华在“融州三部曲”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是下了一定工夫的,尤其对主要人物的处理,刻画比较成功,层次丰富,能够立起来活起来,但一些次要人物的呈现还存在脸谱扁平化的不足,尚有丰满立体的完善空间。每个人物出现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有他的历史和故事。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境况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幽暗也好,复杂也好,光明也好,都要通过人物的表现反映出来,不用刻意去对他进行修改和保护。实际上越保护这个人物,越把他做成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个人物就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继而导致真实性的削弱。所以,如何使小说人物丰满、饱满起来,让每一个人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出场,就会发现人也好,工作也好,处理事情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方式。总体来说,马昌华的“融州三部曲”在人物描写方面还是不错的,许多人物可圈可点,有很丰富的层面,内在的心理,通过人物本身自然地表现出来。
现在,我们再写乡土文学,要有发展的理念,依托农民,扎根土地,引领时代。新的发展理念很重要,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乃至认知发展。我们欣慰地看到,对于这些思考,在“融州三部曲”中都有所表达。
此外是实践。新乡土文学的批评性思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发展,如何发展,就是实践。以前看问题,都是高高在上地看,真正的知识主体进入到农村,包括大学生,那个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参与实践。
好的文学,既是朝外的,也是朝内的。新时期文学主张向内转,回到作品的语言、题材、修辞等。进入新世纪以至新时代,马昌华的“融州三部曲”就是一个向外转的非常典型的呈现。过去的作家可以在书房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书斋里构思、想象,写什么,怎么写,创造出来的作品还都很好,也能写出时代的日新月异。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发展太快,如果一两年时间不关注当下历史,不关注现实现场,不关注这个世界的变化,理解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事件的真实性,作品就不可信。
我一直在想,好的文学作品当然是得朝外的。文学要从内向外转,作家不仅要在书斋里,更要走向社会,直面现实,作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写作者,就是要不断地走出去,要把时代文学书写在现实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所以在向外转的问题上必须加强这个自觉和能力。马昌华的“融州三部曲”就是很好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好作品还必须来自作家自己的内心,一个作家的心血襟怀,他的思考非常重要,作家自己反思、思索,甚至内心的困惑和挣扎,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没有一种面对时代的困惑和理解,那么作品往往会走向扁平、肤浅。好的文学是要面对这种症结、困境,尤其人心无法去疏解的困惑与浮躁,面对这个时代,面对内心无法克服的精神创伤,这才是我们的文学。在马昌华的意识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故乡情结,这也是作家创作的一个源泉,是激发作家创作的动力所在。一个有担当的作家不能游离于时代洪流之外,应当关怀现实,关心当下,关注当下的故乡,贴着故乡的心跳,呼吸故乡的泥土气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其中,呈现催人奋进的诗与远方。
总之,马昌华的“融州三部曲”令我觉得非常意外,《桔颂》语言严密,通过多视角展现产业发展;《青蒿药神》尝试将科学术语转化为文学表达;《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捕捉了数字经济下的乡村新业态。写得都很不错,我很欣赏这几个作品,我觉得它的价值还得继续挖掘。这是在新乡土叙事上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与主体性,也是作家向外转的写作实践,关注时代发展,与时代同行,并且回归人的内心与本心,回到时代个体精神的内部秩序,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