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一支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9个国家与中国的青年作家组成的文学远征队,跨越山海,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完成了一次跨越国界的心灵对话。这场由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广西、广东两地作协精心策划的“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不仅延续了2023年首度盛会的文脉,更是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宏伟画卷上,以文学为笔添就了鲜活的一笔。
桂粤两地活动内容协同创新,实现情感联结,资源整合,促进跨国创作灵感碰撞。广西民族报“岜莱诗会”积极参与其中,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力量,已然把目光触角放到更广阔的场域,向世界展示其诗歌抱负——以诗歌的状态走出广西、迈向国际的一次庄重宣言。
“岜莱”,这一深植于八桂大地的名字,承载着壮族亘古的神秘与壮丽。依托于广西民族报的“岜莱诗会”自诞生起,作为广西文坛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广西诗坛的一个重要标识,便肩负着以诗性语言构筑精神家园的使命,助力文学桂军的品牌推广、挖掘诗歌新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为流淌于字里行间的生命血脉,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持续贡献着诗歌力量。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作品到策划组织活动,这些都可谓亮点纷呈,既有继往的传统样式,也有开来的创新亮点。“岜莱诗会”始终以诗歌为舟楫,载着不同民族的声音驶向共同的文化港湾,用诗歌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定载入史册,影响深远。
广西民族报“岜莱诗会”敏锐地捕捉到“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契机,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学交流,更好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岜莱诗会·六月篇”果断推出“中国与东盟的诗路花语”专版,特向中国与东盟国家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作家约稿,分别有来自中国的郑小琼、谢夷珊、余洁玉;印度尼西亚的林建杰;马来西亚的王修捷、王晋恒;菲律宾的剑客;新加坡的林艺君、周德成;越南的曾原健、阮仲胜等诗人的作品。以诗歌为纽带,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岜莱诗会”不仅是民族文学的高地,更是命运共同体的诗学实践。
本次国际化的诗歌集结,绝非简单应景,而是“岜莱诗会”内在包容力与国际视野的必然延展。“中国与东盟的诗路花语”专版开辟了更新的路径,不仅展现出“岜莱诗会”对广西诗歌版图和对于多民族诗人创作的囊括力和包容性,还深耕东盟多国诗人的创作和他们的作品,关注中国—东盟的诗歌创作成果,注重合纵连横,在主题策划、作者群体、诗歌表达上更呈现出鲜明的国际视野与创新性,多元共生与诗意的超场域书写必定将“岜莱诗会”这一品牌推向更高层次,为广西民族报的触角由全国性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施展拳脚的空间。
本期专版汇聚了来自中国与东盟多国诗人的力作:郑小琼的深沉、谢夷珊的从容、林建杰的哲思、王修捷的灵动、剑客的锐气、林艺君的婉约、曾原健的炽烈……这些诗作多数技巧成熟,在题材上更是对采风所见中国山水与人文的深情响应。
“我们像一枚滑落的螺丝奔走/那几只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过的鸟/让你如此兴奋,它们黑色轮廓/你想象它们留在北方乡下的叫声”郑小琼的《怡乐之物》以公路行旅为叙事框架,在机械流动的现代性场景中编织了一场精神漫游。“我们像一枚滑落的螺丝奔走”堪称全诗诗眼,螺丝的金属质感、标准化生产属性与滑落失序的状态,精准投射出人在流水线文明中的异化处境。诗中“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作为现代性隐喻,既承载着肉身奔走的宿命,也指向精神返乡的路径。在机械复制时代,那些被谈论的古典诗篇、北方鸟鸣与观音山瀑布,实则是诗人以语言为焊枪,在钢铁现实裂缝中熔铸出的微光甬道。所谓怡乐,从来不是苦难的消解,而是以诗性智慧对其进行的审美救赎与尊严确证。
谢夷珊的《远亲》以简净克制的语言,在十数行间完成了一部微型家族史诗,从血缘的重新黏合到地理隔阂的诗意消融,最终归于对移民史长河的静默致意。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个人际遇转化为对海洋文明中离散与重逢的普世思考,彰显了其作为“南方诗歌观望者”的独特价值。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交汇处,拾取被浪涛冲刷的人性珍珠。
“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路过钦州,余洁玉抚摸陶器深情写下《遇见坭兴陶》以期“成为更好的自己”;林建杰“微微湿了鞋袜”,写出了《赠“钦”友》,以一场南国细雨为幕布,编织出一幅文化相遇的隽永图景。诗人以温润笔触,将地理的遥远与心灵的贴近巧妙缝合,创造出超越山海的情感空间;剑客扎根于具体地点(钦江岸边、钦州)和特定工艺(坭兴陶)写下诗歌《时间的容器》,诗歌意象优美、内涵丰富、充满匠心和哲思,不仅是一首赞美坭兴陶工艺的诗歌,更是一首关于时间、生命、创造与传承的哲理诗。剑客以细腻的观察、深情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平凡的泥土和制陶过程,升华为对生命淬炼、艺术创造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礼赞。此外还有林艺君的《钦州记》、曾原健的《诗夜澎湃》等诗作,悄然织就了一幅跨越山海的文化长卷。
当中国诗人的笔锋与东盟诗人的诗情在“东盟专版”上交相辉映,当岭南山水成为多国诗人共同的精神原乡,诗行间无不展现了东盟国家诗人对于岭南风情特色的赞美和颂扬,诗歌在这里成为消弭陌生、建立共情的超语言密码。“岜莱诗会”特约东盟与中国诗人以诗笔深情对话,将文学交流推向了心灵共鸣的深处,巧妙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内实践,扩展至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舞台,让诗歌成为区域心灵相通的使者,彼此辉映,光芒永续。
诗歌证明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回荡着驼铃悠扬,更承载着文明交融的记忆;今日“岜莱诗会”则化身无形的文化丝线,编织比邻而居的情感纽带与心灵认同。当东盟青年作家的足迹与中国诗人的吟唱在“岜莱诗会”的版面上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栏目的成长,更是一种文明对话范式的新生。“岜莱诗会”所开辟的这条“超场域”书写之路,已然成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津渡。正如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所言:“这次跨越中国两省区的文学之旅,必将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必将为各位作家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未来,“岜莱诗会”必将以更自信的姿态,在激活民族符号的当代叙事中,在拓展国际文学交流的深蓝航道上,持续探索诗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