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从传统的“撂地卖艺”再到当代杂技剧场的新型艺术形式的演进,无不昭示出中国杂技蓬勃的生命力。广西杂技作为这一古老技艺的创新典范,依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文化因素,展现出迥异于传统杂技的特色,多元的民族元素与独特的风俗文化共同孕育出广西杂技独特美学范式,广西杂技文化更在2023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文化唱戏和述写广西故事的重要品牌活动,广西杂技魔术展演自2010年创立以来,一届届的成功展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前段时间,第六届广西杂技魔术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如期开演,15部精心打磨的杂技魔术作品惊艳亮相,以“技”抒情、以“技”显意,构建起民族文化与现代剧场交织的艺术空间,突显广西杂技与魔术文化艺术产业间多元素碰撞,及其妙技生辉的艺术特色。这些节目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多元,既有红色主题作品《狼兵跃影——抖杠》,又有现实题材《追梦少年——地圈》《天地行——软钢丝》《鸢尾花——男女皮条》《岁月童行——对顶》《塑·心陶——双层柔术》《故乡》《警察的故事》,也包含传统文化元素作品《幡起龙凤祥——中幡》《太极》《火之灵·翔鹭鼓鸣》《花山传人——女子造型》《侠光掠影——桌技》《锦绣壮乡》。对手顶、男女皮条、抖杆、桌技等超能的技艺表演为观众创造惊险刺激的感官体验,而魔术师手下巧妙的变化与幻象,消失与重现又为观众打造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
基于八桂大地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的杂技与魔术作品也体现出浓厚的民族元素。《花山传人——女子造型》选取广西崇左花山岩画作造型设计,以肢体动作演绎东汉时期生活在百越大地上骆越人民的社会生活场景,将骆越先民的生活图景化作流动的线条。演员们或做托举动作,或展示多人对手顶技艺,惊险的杂技技艺辅以背景由远及近渐进的鼓声,仿若将观众带入真正的骆越人民的生活场景。《火之灵·翔鹭鼓鸣》则将创意道具五米立面铜鼓搬上舞台,男演员跟随铜鼓的旋转做跑酷、杆技等技艺,极具力量感的男子技艺又与铜鼓上浮现的翔鹭投影相辅。借物抒情是杂技美的基本特征,杂技演员通过驾驭铜鼓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实现自我观照式的艺术再现。魔术作品《我在六堡等你来》《锦绣壮乡》又将民族服饰带上舞台,演员身着特色的壮瑶服饰,绣球花在伞影开合间虚实相生,女魔术师灵巧的伞技魔术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六堡茶乡的风土人情。《锦绣壮乡》的魔术师则通过控制道具的悬浮制造视觉幻象,壮锦纹样的魔术道具迭出同样展现出壮乡特色的风俗人情。杂技技艺与魔术特技在此刻不仅构建出超能炫技的“臻境舞台”,更借助展演平台叙写广西本土多元多彩的民族故事。
为了走近人民,贴近人民,让老百姓能在剧院中观看更多精彩演出,提升文化审美水平,广西杂技团运用多媒介、跨媒介的舞台技术,增加了观赏性,让观众沉浸审美时也加深对节目主题表意的体验和理解。
本届展演更重视多媒介艺术元素的融合运用,改变传统杂技魔术作品单纯的技艺表演,在演绎中融入舞蹈、音乐、武术等多艺术元素,又借助声光电、服化道的跨媒介技术打造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杂技演出。魔术《故乡》巧妙借用数字媒介,先导片的介入不仅深刻内化作品《故乡》含义,同时又构建起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双重空间。一片树叶的来去消散,一个纸团的增减变化,都在投影技术的辅助下成为触动观众心底对“故乡”思念的情感符号。这种“科技赋能艺术”的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魔术的表现边界,更让古老技艺在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生。杂技魔术的融合创意及戏剧性的追求,成为广西跨界审美杂技剧的创演目标。通过展演打磨优秀节目,广西杂技剧目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两年,从跨界音舞融合杂技剧《百越稻盛》《漓歌情》的杂技+戏剧的技艺叙事到广西杂技魔术展演节目的丰富多元表达,广西杂技魔术始终以“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为创作宗旨。优秀的杂技魔术作品仿若八桂大地上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也为中国杂技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鲜活生动的“广西名片”。2024年《百越稻盛》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剧院的多场成功驻场演出正是广西杂技以开放姿态走向国际舞台的典范,不断创新与汲取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广西杂技正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叙写出广西本土故事,让八桂大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