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彩调的锣鼓声在漓江畔再次响起,当桂剧的水袖拂过青砖黛瓦,桂林这座山水名城正以独特的戏曲艺术,诉说着千年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载体,桂林地方戏曲不仅承载着各族先民的智慧与情感,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戏韵遇见山水,解锁桂林戏曲中的文化密码
桂林地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中原汉族移民带来的文化艺术,与当地古代百越与现代瑶、壮、苗等民族文化交融,孕育出独特的桂林地方戏曲。其中,以彩调、桂剧、文场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在唱腔与内容中深深刻印着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基因。
彩调原名“调子戏”“采茶戏”,由清代北方柳子戏传入桂北后,与当地俚曲小调融合而成,表演风格活泼欢快。其唱腔吸收了江南鲜花调、十月花等民间小调。彩调的剧目也多以民族间的生活故事为蓝本,传统剧目《刘三姐》将壮族歌仙传说与彩调的诙谐幽默结合,在唱词中嵌入大量壮族山歌曲调,成为汉壮文化交融的经典。
桂剧作为广西主要地方剧种,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含高腔、昆腔等五种艺术形式,表演风格细腻且注重做工念白,发展中吸收湘剧、祁剧等剧种特色,弹腔旋律中既有湘楚音乐的婉转,又有壮侗语族民歌的独特韵味。经典剧目《梁祝》在演绎中,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演员的身段动作也借鉴了瑶族舞蹈的舒展与柔美,让传统故事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展现出新的魅力。
文场又称“文玩子”,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曲艺形式,既有数人表演的“坐唱”、一人表演的“立唱”,也有唱做结合的“走唱”,还有“文场挂衣”的文场戏。其曲牌丰富,如《码头调》《叠断桥》等,唱词文雅且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与诗词歌赋。在文场的发展中,汉族的诗词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相互交融,在讲述历史故事时,会融入壮、瑶等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使表演更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些藏匿于唱腔平仄与故事肌理中的文化基因,正是桂林戏曲穿越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传统遇见潮流,跨界融合更“破圈”
过去,戏曲表演是桂林地区各族群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节日、庙会,各村镇都会组织戏曲演出。不同民族的群众汇聚在一起,共同欣赏戏曲表演,大家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在锣鼓声与唱腔中打破文化隔阂,形成“观戏即交融”的传统。然而,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逐渐面临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等困境,其文化影响力一度局限于小众圈层。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彩调、文场等桂林地方戏曲摇身一变成为“桂林有戏”文化品牌,让古老戏曲焕发出时代光彩。在桂林的东西巷、逍遥楼等历史文化街区,身着传统戏服的演员们穿梭于青石板路,定期上演“桂林有戏”街头戏曲表演,将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事娓娓道来。游客既可驻足欣赏,还能参与“戏曲快闪”互动,亲手体验画脸谱、耍水袖,沉浸式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这种“戏曲+文旅”的创新模式,成为桂林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经典遇见青春,双向奔赴更“有戏”
在桂林市翠竹小学,校园内有专门为传承彩调建的小戏台、练功房、彩调陈列室、彩调文化长廊、戏曲文化墙,有每学期一次的彩调艺术节讲座、每月一次的彩调欣赏课、每班每周的彩调课……这是桂林市“戏剧进校园”活动的缩影。全市多所中小学开设戏曲社团,将彩调身段的柔美、桂剧唱腔的婉转融入校本课程。当非遗传承人以“校外导师”的身份走进校园戏曲社团,带领孩子们在光影交织的剧情里化身文化探索者,用童真的演绎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从文字变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这种浸润式传承,正让桂林地方戏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在稚嫩的心田播撒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种子。
桂林地方戏曲从形成、发展到传承,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当彩调的欢歌与桂剧的雅韵在山水间交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千年艺术的回响,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座被戏韵浸染的山水名城,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续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永恒诗篇。
(刘忠禹 黄富聪/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