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地,文化遗产丰富。而坐落于崇山峻岭间的文钱村,素来有“中国射弩之村”的美誉。在村子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射弩。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弩文化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描绘出一幅古今辉映的新时代文化长卷。
走进东山文钱村的弩文化技艺传承保护馆,弩弓、弩臂、弩弦等等各式各样的弩模型结构精巧、精妙绝伦。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弩看起来就是两块木架在一起,加上一根弦,结构很简单,但实际要做出一把好弩是很难的。
东山的弩是用深山中最具刚性和韧性的木、竹制作,结构上由弩身、弩臂、弩绳和弩箭组成,工艺繁杂精巧。弩分大、中、小型三种,适合不同年龄者使用。弩的外形酷似雄鹰,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大,是瑶族群众用作谋生、狩猎的生产工具和用于征战御敌的武器,目前射弩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竞技项目,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
“从民间土弩到弩文化馆,从工具、模型到构件,再到工艺流程,基本上涵盖了咱们传统弩文化的所有内容。”传统体育项目(射弩)代表性传承人覃海祥介绍。
1988年,17岁的覃海祥首次参加全区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射弩大赛,一人就斩获了3枚个人金牌。从退伍军人到射弩王,如今成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弩)代表性传承人,覃海祥30多年如一日复制、收藏传统弩,想方设法留住传统弩的根与魂,使其得以保护和传承。
20世纪80年代,从小就钟爱民间传统弩的覃海祥,决定系统学习传统制弩工艺。“会射弩的人很多,但会做弩的人很少。除了需要精湛的工艺,还需要挑选上好的木材。”覃海祥介绍。如今多年的制弩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艺经验。通过分析各类木质,调整弩弦、弩弓、弩臂的比例关系,他独创了自己的绝活:把单扳机变成了双扳机,减少了扣扳机所需的力量,这样在射击时就不会因为用力扣扳机而造成弩臂晃动,从而提高射击精确度。对于家乡的传统弩,覃海祥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那些行将消逝的土弩,都被他通过文字、图纸、图片、视频进行了复制复原,建立了完整的、成体系的档案库。
覃海祥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相传,一边探索着前辈的匠心巧思,一边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如今,他能独当一面的徒弟已经达到30多人。
2015年,巴马投资建设了文钱弩文化馆,详细展示了文钱村在射弩运动方面的辉煌成就及深厚文化底蕴。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东山乡文钱村的村民不约而同来到射弩体验区,亲自体验射弩的基本技巧,包括立姿射击和跪姿射击的姿势要求、瞄准与击发的要领等,使沉静的山村变得热闹非凡。
同时,巴马不断拓展新途径,谋求新举措,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村里、非遗进单位、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公益培训活动,使东山弩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如今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遗弩文化,已成为当地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和“金字招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而乡村射弩这项古老的运动,参与队伍规模也越来越壮大、射弩水平越来越精湛。巴马射弩运动员穿上民族服装,在全国、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一出场便成为焦点。据统计,巴马射弩运动员共获奖牌总数215枚,其中金牌111枚,银牌45枚,铜牌59枚,成功“出圈”。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射弩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韦明崧/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