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再次观看了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产生了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心得体会。该剧至今已公演百余场,深受观众欢迎。2022年,该剧荣获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3年,又入选“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该剧为我们在新时代的戏剧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高扬的时代主题
优秀戏剧的演出能够打动观众,塑造良好形象,因此紧扣时代的戏剧创作主题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该剧应时创编,并于2019年9月公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全国人民鼓与呼,激发人们去思考,给予观演民众一系列重要启示。
该剧在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核心主题的过程中,还兼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这个重大主题,通过剧中新时代男女主角的不同选择,即女主角立足家乡“在诗中找远方”,而男主角却要外出“到远方把诗找”而引发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冲突的最终消解,让人们知晓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方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好地发展。正是高扬的时代主题以及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发展理念,使该剧正气充盈,好评如潮。
多种唱法的交汇融合
在彩调剧《新刘三姐》中,较好地体现了新时代曲调、传统山歌技法、广西民间歌谣等交汇融合的发展新貌。该剧不仅创造性地传承了电影《刘三姐》中的多种演唱形式,诸如男女群体分众山歌对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领众和、女领众和等,还增加了原生态山歌引唱,并加入了当代流行歌曲与音乐元素。例如,剧中男主角所唱“天有眼,歌迷粉丝叫声尖。纵然是,颠沛流离心也甜……忍痛擦干思乡泪,义无反顾别故园”,便是加入了当代流行曲调,来反映男主角颇为矛盾的思想。
剧中还融合了电子吉他和RAP等时尚唱法,使人们在现场感受到该剧中传统歌唱技艺与当代新声交织而汇成的美妙音乐场域,沉浸式感受乐曲的魅力。该剧不仅能让人们重温电影《刘三姐》中精湛绝伦的山歌技法,还对剧中创新性的曲调节奏由衷赞许。
生动概括生活哲理的语言
观赏该剧,品其唱词,令人感受到非同寻常的魅力。总体而言,尽管其经典唱词之丰富不及电影《刘三姐》,但亦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唱词。例如,表现生活常理的唱词:“龙不翻身不落雨,雨不浇花花不红”“煮菜要放盐和油,山歌最讲情意稠。菜无油盐味寡淡,歌无真情要卡喉”“木棉落叶还有根,等到六月又成荫”;表现坚定决心的唱词:“口水落地变根钉,斗转星移未了情。不信东风唤不回,山歌能把海填平”;概括真理的唱词:“流行调,山歌声,千曲百艺皆天成。条条溪流都有源,蔸蔸大树都有根”;强调做人道理的唱词:“喝酒莫忘老酒饼,吃饭莫忘晒谷坪。过河莫要丢拐棍,做人莫忘老祖宗”;以庄稼生长规律表达劝慰的唱词:“哥莫忧,红薯收了有芋头。秧苗遇着倒春寒,秋来南瓜堆满楼”;以通俗语言表达深入骨髓情愫的唱词:“想妹想成一身痧,三魂七魄落你家”;传承壮族山歌文化的唱词:“千江水,万里云,浪卷云飞总是情。天荒地老日月老,不老壮家唱歌人”“管他天旋地又转,总有不变立人间。山歌在心情不改,地老天荒唱万年”等等,雅俗共赏且大多饱含真理或生活哲理的语言,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场景、灯光、舞美的别样构设
该剧共五幕,每幕所布设的场景颇为别致,体现出歌海广西独特的山水风物、民俗民情等特点,令人陶醉其中、印象深刻。如第三幕开始的场景,构设了“太阳初升,金色阳光洒向湖面,乡亲们早早起来劳作,伴随着鸟叫虫鸣,悠扬欢快歌声响彻整个太阳岭中”的动人场景;第四幕开始,则构设了“月光如水,洒在红水河面上,如梦如幻。河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令人沉醉的情境,通过月光与红河水的勾连,呈现出了古今相接、令人浮想联翩的美好图景。这些独特的场景构设,不仅让人更好地感受到壮族人民的淳朴风俗与浓厚的生活气息,还为自然引出随后的乡村发展故事作铺垫。场景的创新构设,使该剧生动不少,且更具张力。
服饰的缤纷多彩
该剧颇具匠心地呈现了充满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广西特色服饰的精彩展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上展出的五彩霞帔,其以壮锦为主要色调,显示出广西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从全剧观之,剧中每一幕集中呈现的服饰,既有传统的质朴厚实特点,亦具有当代飘逸洒脱的气派,总能给人以一种和谐悦目而又绚丽美好的感受。剧中除了五彩霞帔以外,还融合了众多传统服饰与当代时尚的衣着装扮,使该剧更好体现传统与现当代结合的传承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将蕴含壮锦织造技艺的五彩霞帔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项目。在广西部分乡村,此类丝织品已成为深受远近商家青睐的产品。该剧巧妙地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当代乡村经济结合起来,使得主题不仅突出,而且厚实,其意义也更加多元和深远。
(注:本文系2024年广西评协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戏剧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