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有一群人,他们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他们就是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用青春和热血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每天清晨,她推开村委办公楼那扇铁门,孩子们叫她“书记阿姨”,老人们拉着她喝自家酿的米酒。她是乡村振兴筑梦人,在百谷村这片红土地上播种希望。她的梦很小,小到只想加固江边的那条河堤;她的梦又很大,大得装下整个村庄的未来。
她就是百色市田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二级主任科员、派驻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第一书记韦彩秋。韦彩秋中等个头,衣着朴素,一头乌黑的头发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精明干练。认识韦彩秋是在四年前一个乡村振兴的工作会上。那时,我所在的单位挂点帮扶田东县义圩镇东冠村。年终,院党支部书记和我代表医院去挂点村慰问本单位驻村干部,会上认识了同去该村的驻村工作队员韦彩秋。在东冠村任职结束后,她主动申请留任,被组织派驻到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任第一书记。
百谷村位于田东县平马镇西郊右江河谷腹地,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村庄,是壮族聚居的革命老区村。土地革命时期,该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建立了中共百谷村小组。全村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69人编入红七军,9人参加红七军长征北上,16位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29年10月20日,邓小平从南宁率部溯右江而上,在百谷村附近的二牙码头登陆,随后与张云逸发动了恩隆暴动,打响了百色起义第一枪。
百谷村被称为“红军村”,到这个村任第一书记,韦彩秋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从县城北部边远山村,到县城中心附近的红色村庄,从工作队员到第一书记,环境在变,角色也在变,但“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乡村振兴驻村“四项职责”始终不变。
一个村的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只有建强党组织,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韦彩秋到任后,第一时间查看村级党建材料,了解党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专人及时整改。在开展“三会一课”中,韦彩秋率先垂范,每周做总结、每月学思想、每季讲党课。她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走出去学先进,利用村里的红军学校、红军陈列室等网红打卡地,推进百谷村“党建+红色文旅”建设,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使红色文化扎根党员群众心中。在她的引领下,百谷村基层党建工作越来越规范。
“我在百谷村一个月碰到项目工程建设难题,比在北部山区村几年碰到的困难还多。”这是韦彩秋来到百谷村的深刻感受。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田东县近两年来统筹整合各方资金3000余万元,在百谷村开展了27个项目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但她从不喊苦喊累,对于违法建设阻碍项目施工的,她按照程序该拆就拆;破坏步道护堤的,她现场阻止态度坚决;村干部推进工作不力的,她明确指出批评有度。她很“凶”,但群众却说她是个好书记。
韦彩秋时常活跃在项目现场、田间地头,村民很快就认识了这位新来的“韦书记”。百谷村作为红色文化村庄,韦彩秋还带领大家做好各级各类团体到访参观学习的协调服务工作。2024年,全村接待访客18000余人次。客人来访多,带动村民们在家门口致富。团餐团建、应季果蔬电商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农文旅相互融合,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韦彩秋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深入开展脱贫户、监测人口遍访工作,详细了解每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情况。入户遍访时,她了解到脱贫户韦武克、韦炳莲两户整户无劳动力,生活较困难,除了给他们享受基础养老金、残疾人补贴之外,还针对他们家庭实际,帮助他们申请实施“代种代养”,两户各得到产业奖补5000元。“韦书记经常来我家问寒问暖,就像我的闺女一样。”韦武克逢人便说。韦彩秋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或诉求,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我们有啥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村民黄大妈竖起拇指道。在韦彩秋组织协调下,村内规划了停车位,车辆停放有序;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篮球场修建了排水沟,雨天不再积水。
驻村期间,韦彩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工作,和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共同谋划开展各项工作。百谷村通过核验保留了“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称号,先后获得“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2023年韦彩秋荣获“全区2021—2022年度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2024年被授予“田东县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韦彩秋书记带领下,百谷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行走在村边宽阔的江滨路,平静的右江缓缓流淌波光粼粼,村庄和楼房倒映水中,一股和煦的江风拂面而来,把在树下纳凉的村民吹得神清气爽。
任期结束,韦彩秋在告别会上深情地说:“百谷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让我深深留恋,难以忘怀。两年来,我们与村干村民同甘共苦,收获了无数喜悦。回首往事,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还是关键时刻的并肩作战,每一次合作、每一次突破,都铭刻在我心中。那些深入田间地头、芒乡夜话会场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光,将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记忆……”
“韦书记再见!”“韦书记有空常回来看看。”告别百谷村那天,村民自发来到村口,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
离开百谷村不久,韦彩秋这个“驻村专业户”又辗转到田东县林逢镇民族村继任第一书记,踏上筑梦新征程,续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