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廖远彬从南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滩散小学当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从教30多年来,他从老师、教导主任到校长,风雨兼程,初心不改。
防城港市防城区陆地边境线长61.8公里,15个抵边村里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京等民族。滩散地处中越边境,是抵边村之一。滩散小学是一所国门学校,同时也是一所半寄宿制完全小学。学生来自6个行政村,其中瑶族学生占三分之一,其他的有壮、汉、京、侗等民族。学校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特别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什么做为突破口?廖远彬锚定“界碑”这个爱国主义特殊载体,立足边疆,打造边关特色要素。
一提到护界碑,廖远彬首先想到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黄永腾,他是学校护界碑活动的总设计师。在他的策划推动下,学校成功打造了“护界碑”这一品牌项目。项目实施24年来,护界碑实践活动已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室外课堂,是每一名滩散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届届传承,代代守护,师生们见证了以新旧界碑为标志的边境管控历史的变迁,也筑牢了边境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廖远彬以校为家,担任校长后,更是致力于改变学校硬件环境。学生做操的场地是教学楼西侧的空地,一直以来都是泥土地,雨后泥泞,影响学生做操和活动。2002年,廖远彬与村委和部分退休教师一起动员社会贤达和爱心人士捐款一万多元,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操场。之后,又经过不断努力,获得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建设一栋两千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等配套设施也相继投入使用。现在,滩散小学有教学班14个,学生606人,是一所比较靓丽的国门学校。同时,学校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大门两侧悬挂民族团结进步标语,校园内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针、爱国诗词、仁义礼信廉雕塑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专栏,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宣传专栏都会“开口说话”。
一面五星红旗,一面少先队旗,迎风招展,引领一群小学生,朝着我国边境一侧的一座界碑,朝气勃勃地行进。这个让人激情燃烧的剪影,在滩散小学通往中国13462号界碑的道路上展现了24年!
24年,一届又一届的小学生毕业离校,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接过国旗队旗。2014年,滩散小学获得“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获得“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把这些荣誉当作百尺竿头的起点,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不断推向常态化、纵深化、特色化、鲜活化。2020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滩散小学护碑小队的活动作了专题采访并在央视播出。2022年,滩散小学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如何守住这些荣誉,将活动持久地进行下去?廖远彬常常想:必须不断创新,扩充和升华内涵,保持活动的鲜活。为此,学校不定期邀请滩散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给同学们讲边境各民族守边固边兴边的故事,邀请陆兰军一次又一次在界碑前或校园里讲述一家三代几十年如一日守边护边的故事。同时,学校与村党支部联合行动,组成了共产党员先锋护界碑队、共青团员护界碑队、少先队员护界碑队。通过三队互动,增进了党团队的密切关系,让少年更早更亲近地接触到党团组织的体温,吸收更多的正能量。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学校依托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边境一线的特点,通过走出校门、进村入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各族民间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每年“广西三月三”期间,廖远彬都要亲自带领学生到高林瑶族新村或学校附近的壮族人家去,大家一起制作五色糯米饭。各族学生欢聚一起,其乐融融,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友爱。
为了扩大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廖远彬联合里火小学、范河小学、民生小学和南里小学共同开展“童心向党·快乐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手抄报、民族故事、书法、绘画作品征集评选等一系列活动。评选出来的手抄报和绘画作品在各班级的学习园地展出。这些作品独具边地特色,展现了党和国家兴边强边富民政策成效及守边固边成果,以及新时代边境地区少年爱国爱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极大增强了边境各族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与国防文化、红色边地文化的交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边境地区学生中,发挥着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各族学生在感受中认知,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据不完全统计,滩散小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11个国家级奖项,自治区级和市级几十项,从滩散小学走出去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的就有10多位。真可谓硕果累累。校长廖远彬,也在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廖远彬也曾有机会离开滩散小学到镇中心校或更好的环境工作,但他都坦然放弃。他很真诚地说:“自己深爱这片沃土,在生养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母校深耕,力所能及地回报母校,回报乡村子弟,此生足矣。”
廖远彬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笃定初心,心甘情愿地埋头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将一腔青春热血献给一届又一届的少年儿童学生,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课间休息时,我久久凝望廖远彬的侧影,他与天真活泼的各族学生互动着,脸上洋溢着和蔼可亲的笑容。看着他,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是啊,校园就是沃土,耕耘其中,是教师人生最美的姿态。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