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文体旅+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思想“融筑”、文化“融汇”、交流“融洽”、发展“融合”,全力唱好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曲,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聚焦思想“融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制定印发《梧州市贯彻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全年重点任务,做到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两手抓、双促进。强化岭南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数字化展示、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在“有形”上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民族体育精彩魅力为媒,持续擦亮“跟着赛事游梧州”文体旅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感”上诠释各民族文化的融汇。深入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通过做热一批抢花炮、抛绣球等民族节庆活动品牌,引进落地一批牵引性强、民族特色显著的文旅项目,开发培育“六堡茶+旅游”“民族体育+观光”“非遗+景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有效”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文化“融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发展文化紧密结合。用好梧州在广西党史上的“18个第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推进大同酒店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做好“广西早期革命发源地”纪念设施提升工作,以文物实物、图文展示、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讲述梧州各民族与其他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六堡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组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熏陶中,增进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将民族文化与岭南文化、非遗文化等有机整合,促进民族文化与特色文化交融,打造《青山永驻爱民心》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精品,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聚焦交流“融洽”,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77个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各族群众开放,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以创建一支文旅“石榴红”服务队、培养一批文旅“石榴籽”志愿者、培育一批“红石榴”讲解员、创排一批“石榴花开”文艺精品为着力点,依托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超700场次;组建“民族团结心连心”文艺宣传小分队,开展“心连心”“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等民族联谊群众性交流活动,丰富各民族群众精神生活,助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式发展。积极策划该市品牌活动,举办“梧现精彩 畅游三月三”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等活动,集合梧州文旅、美食、非遗及广西“三月三”民俗体验等元素,邀请各族群众盛装打扮,齐聚一堂,促进各族群众深化友谊、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认同。策划组织“梧现精彩三月三”系列活动,开发六堡茶韵游、岭南风情体验游、瑶族民俗游等主题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推出非遗主题、红色研学等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民族团结特点的梧州文旅品牌,满足各族群众的出游需求,让旅游成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聚焦发展“融合”,共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坚持以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化。统筹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聚焦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旅游体验,重点推进六堡茶古镇、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等茶文旅项目建设,开发“茶旅+民宿+康养+研学”等新业态,使各族群众从农村劳动力变成旅游从业者、受益者。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培育民族特色村寨、非遗研学旅游等特色优势,建设长坪水韵瑶寨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15个、夏宜醉美瑶乡景区等国家3A级景区22个,还有一大批其他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推动“五市八县”组建环大瑶山康养旅游联盟,合力打造区域性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