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共美,绘就精神家园同心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来宾市将“民心共美”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宣传教育,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教育体系建设上,来宾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全链条,从党政干部到校园学子,从城市社区到乡村基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矩阵。1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基地,不仅成为理论学习的阵地,更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生动化。
在城市建设中,来宾市巧妙地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观。漫步来宾街头,从文化馆到高铁站,从城市雕塑到景区标识,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浸润。在文化传承方面,来宾市不遗余力地保护修缮忻城莫土司衙署等文物古迹,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同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呗侬山歌”等特色宣讲品牌,通过“象州姑娘”“贝侬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分众化、互动化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超2000场次,惠及群众近100万人次。
非遗传承工作同样成绩斐然,来宾市系统收集整理瑶族黄泥鼓舞等8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培育203位非遗传承人,让民族文化瑰宝薪火相传。文艺创作领域更是硕果累累,《瑶族石牌令》《红石魂》等200多部本土文艺精品登上舞台,斩获43个重要奖项,其中5部作品入选广西艺术精品创作“百年百项”重点扶持项目。金秀瑶族自治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为来宾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
民富共美,拓宽幸福生活致富路。来宾市始终将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坚持以强产业促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构建“五千九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来宾特色的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来宾市率先在广西推行糖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40亿元,2024榨季全市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超过9650元,让甜蜜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农业品牌建设成果显著,1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量位居全区首位。兴宾区凤凰镇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强镇,忻城县桑蚕产业成功打造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来宾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4万余名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已有2.8万余人成功消除风险。
2024年,来宾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1%,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区前列。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2%的增长,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融共美,奏响交往交流交融协奏曲。来宾市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起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承办21届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科技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红石榴家园”便民服务场所,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每年举办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来宾市“来者上宾”系列活动,更是成为展示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的盛大节日。
此外,来宾市还通过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农文旅推介会、文艺演出、山歌会、体育比赛、研学旅行、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走深走实。在政策制度保障方面,来宾市推行“一站式”服务,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构建“一街一站一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并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目前,全市拥有6个国家级、46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及教育基地,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样本。
民寿共美,守护绿水青山生态城。来宾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各族群众的绿色家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宾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双达标”,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位居全国前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来宾市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推进低碳交通运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城市建设注重生态宜居,引水入城,打造“桂中水域”;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来宾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功破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
如今的来宾,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宜人。2个县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4个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246个行政村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村”,23个乡镇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22个“中国传统村落”“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纳入自治区财政支持范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各族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睦共美,筑牢平安和谐稳定网。来宾市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重要保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来宾。在警务机制改革方面,来宾市完善“巡防处”一体化警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来宾市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4720人,建成917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组织100%全覆盖。在全市813个村委(社区)配备“一村一辅警”“一区一警两辅”778人,覆盖率达85.6%,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进基层综治工作“一网通办”,实现调解服务“零距离”。
来宾市创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武宣县通挽镇乡村治理经验、兴宾区毛塘村议事机制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全国基层治理典型案例,金秀瑶族自治县《“四用”石牌律创新法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自建市以来,来宾市未发生因处理涉及民族矛盾纠纷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营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