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打电话给我说,应海家昨天贴了红纸,初九嫁女,问我回去不?
我笑道,通信这么发达了还贴什么红纸。
堂弟说,他在外打工多年没随寨子的人情,不好意思邀请大家,在门口贴红纸,让那些不肯去的可以说没看到,省得日后见面尴尬。
我说,你去我就去。一个月前堂弟母亲过世,应海音信杳无,连一句问候都没有。
堂弟无奈道,都是乡里乡亲的,他既已贴了红纸,若是不去,日后相见岂不尴尬?还是凑个份子钱,权当大家聚一聚吧!
乃乡间习俗,于村部的公告栏、小卖部门旁,或是村民常经之地,都以红纸书写家中喜事,张贴其上。我最早见到贴红纸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村口的电线杆上贴了一张巴掌大的红纸,同学说是我家的辞帖,走上前看,还果真是的:
“慈母增岁,八十晋一。厨下备乏,不设宴席。亲朋戚友,欲降玉步。唯恐怠慢,愧不敢当。儿:如一、如朴……”
那时候辞帖上有许多繁体字不认得,内容也不怎么理解,但我爹“如一”和叔叔“如朴”的名字我还是认得的。
我爹是寨子里少有的文化人,哪家有文墨上的事基本由他来操刀。我爹一天到晚忙着坡上的活路,很少看到他读书写字,只有需要时才临时翻书。如果他头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了一晚上,还翻阅了那全是老字的线装书,我就猜想到我爹又要干什么大事了。不久前,他也是这般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连续几个夜晚埋头苦干,随后便传出了他成功帮助房族中的炳大哥打赢官司,使得离婚判决未能成立的消息。没过多久,寨子里的孤儿狗妹叔夜半三更来找我爹,说准备结婚,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招待大家,准备不办酒席,要我爹给他写个帖子。他还送了几颗水果糖给我。我爹在红纸上挥笔写下:
“荷蒙垂爱,×月×日当践秦晋之盟。奈力微难备觞酌,惟感隆情盛意,铭诸肺腑。谨具谢启,伏望慈宥……”
狗妹叔盯着辞帖看了许久,眉头紧锁,一脸茫然。他转头对我爹说:“你写得这么深奥,恐怕别人看不懂吧?还是写得浅显易懂些吧!”
我爹又重写了一张:
“兹有我俩于×月×日为完婚之喜,因本人无能,未备酒席,今谨向各亲朋族友道谢。愿我们夫妻恩爱吃口凉水当甜酒……”
这个辞帖被村里人笑话了好久,直到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才不议论。后来我才知道,“吃甜酒”是生小孩的代称,村民认为我爹挖苦了他们两口子“只喝凉水永远都吃不上甜酒”。其实,我爹的意思是说他们夫妻恩爱喝凉水都是甜的。
如今有许多老人十分忌讳过生日,尤其是年纪大的老人怕过生日,毕竟过一个生日就老了一岁。如果子女一定要给他们办生日宴席,有的就会“躲出去”,等到生日过完了再回来,称之为“躲生”。辞帖里不能直接写某人“躲生”而不办寿酒,只能谦虚地说家里没什么准备,怕怠慢亲朋好友,请他们不要来祝寿。
春节前,寨子里的林森要我给他写红纸,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深圳忙着厂里的事,父亲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一个人生活在寨子里,得到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想在父亲80大寿时请大家喝一杯,既不想让大家破费送礼,又不能让人说他有了钱张扬。我沉思良久后铺开红纸写道:
“椿庭瑞彩,祥光焕耀。家父即将迎来悬弧之辰,我们全家正筹备着庆祝这一寿辰,遂定于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廿二)未时,于家中设薄宴以贺。敬请各位亲朋好友拨冗光临,同祈家父福寿安康,松鹤延年……”
贴红纸这一农村流传的古老习俗,承载着数代人的文化记忆,其中说不完的故事与智慧,值得我们重视。
贴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