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宁明明江镇:人大代表赋能“大田经济”
农必科:大山深处的守山人
梧州:赶订单造船忙
融水:试种春南瓜致富新希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明明江镇:人大代表赋能“大田经济”

 

近日,宁明县明江镇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新植的甘蔗苗在阳光下舒展身姿、绿意盎然。宁明县明江镇人大代表梁玉珍望着拖拉机在平整开阔的地块间来回穿梭,不禁感慨:“过去‘巴掌田’农机难施展,如今‘大田块’每亩增收200元,‘小田变大田’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自去年起,宁明县明江镇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作为,化身“田埂上的振兴使者”,以创新举措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乡音宣讲:用“土话”算清发展账

在明江镇岑岳村琴力屯的古榕树下,镇人大代表冯成春正围坐在村民中间,用壮语娴熟地拨弄着计算器,为大家算起“增收经”:“阿叔,整合后地租从300元涨到500元,零碎田能变成聚宝盆嘞!”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榕话振兴”场景,正是明江镇人大代表推动“小田变大田”政策落地的生动缩影。

为让群众充分理解政策的益处,代表们将晦涩的政策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用状语方言耐心讲解。同时,他们结合邻村邻屯耕地“小并大”后成功解决“路不通、地零散、流转难”问题的鲜活实例,让群众眼见为实。针对留守老人居多的现状,代表们创新推出“网格化+可视化”工作法:党员代表分片包干,通过土地整合后的航拍视频,让老人直观看到“补丁田” 变“整版田”的变化;村头宣传栏张贴详细的规划图,机耕道如脉络延伸,水渠似银链蜿蜒。蔗农黄贵韬指着图纸兴奋地说:“原先24块‘补丁地’跑断腿,如今农机直接开到地头,人工成本砍半,日子就像甘蔗一样节节甜!”

全程监督:以脚步守护公平秤

土地“小并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是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在土地测量、界址确定、机耕道路规划、推坡填坑、水渠布局等重要环节,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全过程进行严谨细致的监督,全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土地丈量现场,人大代表、退伍军人文忠美如同坚守岗位的哨兵,紧盯测绘仪,严守公平底线。当发现李大姐家田埂误划,他果断叫停作业:“界桩歪一寸,民心偏一里,必须重测!”在明江镇,每个“小并大”村屯都活跃着一支由代表牵头的监督小组,他们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累计成功调解27起地界纠纷,让界桩成为群众信任的“定海神针”。

此外,代表们还延伸出 “暖心服务链”。为帮助种桉农户转产,镇人大协调周边木片厂组建“流动收购队”,让留守老人坐在家门口就能谈妥卖树生意;琴力屯祁干宁家地块的竹子挡住耕路,代表祁雨迅多次上门沟通协调,最终做通权属人工作,随着钩机的轰鸣声,挡路竹被清除,“障碍地”变成了“顺心田”,祁干宁的感激之情,也化作了对代表工作的高度认可。

牵线搭桥:搭政企聚发展动能

“每亩1000元的整合成本,咋解决?”面对群众的担忧,人大代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头向政府传递企业诉求,推动政策精准滴灌;一头为企业牵线优质地块,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在代表们的不懈努力下,宁明县东亚糖厂设立450万元“小并大”基金,全额承担整合费用,并采用“首付+联动”模式,蔗农先拿保底收益,还能分享糖价上涨红利,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裂变”的转变。

在明江镇岑岳村板册屯,新铺设的滴灌管网如毛细血管般遍布蔗田。时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黄达光拧开阀门,看着清水顺着管道滋润青苗,信心满满地说:“150 亩全程机械化,背靠糖厂好乘凉,这‘大田经济’让我们敢投大钱、干大事!”据统计,目前明江镇5个村4100多亩土地已完成整合,规模效应持续显现,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从“巴掌田”到“大田块”,明江镇人大代表将履职阵地延伸到田埂地头,以“小并大”为突破口,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在党旗引领下,他们以人民为尺、以实干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力量。

(陈桂梅 朱卿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