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山同脉、水同源、心同心、人同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呀,复兴路上路广阔呀路广阔!”在南站社区江川小学,伴随着一阵悠扬的琵琶声,孩子们动情演绎《琵琶弹唱民族团结歌》。校长李晓雪介绍,这是琵琶班同学的日常活动。江川小学自建校起,就将德智体美劳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紧密结合。除常规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侗族大歌、琵琶、民族体育、芦笙等特色课程,并利用传统民族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近年来,借助粤桂帮扶协作机制,当地投入3.8亿元,建成江川小学、江川中学和4所幼儿园,为该社区5000余名学生提供就学机会,配备先进教学设备和优秀教师,以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各族搬迁群众子女的义务教育。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 “五个认同” 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心灵深处。
稳就业,打造易安群众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脱贫户吴校元通过培训学会了画簸箕画,实现了稳定增收。社区为实现搬迁群众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目标,建设 “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发展竹编、藤编、侗画、油茶等 “指尖经济”,吸纳124人就业,其中78人为残疾人。同时,创新推行 “转移就业+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公益岗位开发” 的 “1+3+3+1” 后续扶持模式,实现一户一就业4473户10372人,并盘活集体闲置门面资产,带动搬迁户就业。
稳服务,建设易安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今天回来补办身份证,现在派出所就设在家门口,办事太方便了。” 南站社区居民吴媚说道。她回忆,以前在洋溪乡高露村办理身份证,需要翻山越岭、乘船过渡,花费两三个小时。而如今,很多事在家门口就能办好。南站社区自成立以来,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就业社保服务等9个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服务关口前移,通过预约、代办、上门等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做实 “六送” 服务(送保障、送助学、送就业、送文化、送技能、送法治)。针对群众办事难题,施行 “农事城办”,解决45项涉及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物业服务、医疗卫健服务、综合服务等事项,实现搬迁群众 “办事不回原迁出村”,破解 “两头跑” 难题,增强各族搬迁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社区内的程村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同时,社区定期开展 “七助” 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邻里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减少矛盾纠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稳根基,建设易安群众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我是社区芦笙队的,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百家宴、芦笙踩堂、多耶等活动表演!” 60多岁的吴奶宴自豪地说。社区依托同心文化长廊、感恩教育馆、鼓楼、广场等地,创新开展 “侗感党课”“鼓楼讲堂”“月也大交流” 等特色活动,举办多耶、赛芦笙、唱侗族大歌等系列主题活动400余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去年 “三月三”,一场别具特色的抬 “花炮” 民俗游行拉开帷幕,孩子们手捧 “花炮”,在锣鼓鞭炮声中穿过社区文体中心广场,社区居民共同感受传统节日韵味,现场一派欢腾。
稳治理,建设易安群众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社区成立初期,面对管理工作人员缺乏问题,社区党委从搬迁党员中推选楼长,发挥楼长号召力,通过 “五会” 载体,召集群众到鼓楼集中商讨,制定并落实 “三级联动” 管理、“挂图作战” 网格化管理等方案,激活党群议事。这些年来,党员群众共同努力,探索出 “五会共促” 党群议事服务平台、“三长制+积分管理” 服务体系等举措,调动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服务新格局。同时,建立 “智慧社区+雪亮工程” 治理系统,安装400余个天网管控探头,成立综治中心,组建夜间维稳巡逻队,构筑“人防+物防+技防” 安全网,助力搬迁群众走上 “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 的幸福路。
(来源:广西民宗委 广西民族报)
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距离县城中心区5公里,位于国道321线、三江—北海高速线和贵广高速铁路线的交汇点。社区下辖5个小区,总体面积757亩,建设安置楼85栋,安置了来自该县14个乡镇的搬迁群众4606户20162人,其中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群众人数占比高达94.52%,是柳州市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自2018年成立以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怀着 “五稳” 之情,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