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制作紫薯粉丝的黄金时节。近日,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保堂村的保堂农产品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全力以赴赶制订单,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保堂紫薯粉以当地农户世代种植的白皮紫薯为原料,历经磨浆、过滤、上蒸、切丝、晾晒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因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过去,白皮紫薯在保堂村仅是零星种植,产量有限。由于村子地处深山,交通极为不便,销售渠道不畅,紫薯大多只能用于喂养牲口。而如今,紫薯变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保堂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建泽介绍:“自治区人大定点帮扶之后,为我们建设了紫薯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厂,紫薯销路变广,价格也更理想。”
2023年5月,自治区人大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进驻保堂村后,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谋划产业发展之路,邀请广西农科院专家团队进行土壤检测和产业可行性分析,并与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将白皮紫薯产业作为特色富民产业重点培育。
此后,当地以保堂村为核心,建成1000余亩的白皮紫薯种植基地和100余亩的育苗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行政村实现连片协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行统一种苗培育发放、统一机耕、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购销的“五个统一”举措,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支持。
为推动产业延链增效,保堂村驻村第一书记欧彦余带领村干和驻村工作队员到南宁市上林县、百色市田阳区等地考察学习,经调研后决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紫薯粉丝加工厂。
在此期间,保堂村与广西农科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专家团队定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技术培训,建立科研基地,致力于种苗复壮和育种创新攻关。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紫薯的品质和产量均得到显著提升。专家团队培育出的桂薯14号、白皮冰淇淋紫薯还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办的评比活动中分别斩获金奖、银奖,并作为广西优质薯类代表亮相国际薯业博览会。为实现产品价值向品牌价值的跨越,保堂村给紫薯注册了商标“保堂”,并申请了绿色食品标识。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该村积极拓展紫薯销售渠道,在村里拍摄短视频宣传,设立公益助农直播间,入驻832平台,开展产地溯源;打造农耕、亲子、研学体验项目;组织人员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参与广西电视台、南宁百货等平台的直播带货,积极与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凭借在推动紫薯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欧彦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紫薯书记”。
紫薯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了解,紫薯基地和加工厂提供6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有力地推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在该产业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显著增长,截至2025年3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德保县燕峒乡乡长陆海华说:“发展好产业能让乡亲们更团结、家乡更富裕、边境更安定。现在紫薯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薯’,既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还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接下来我们要带着大伙扩大种植规模,统一标准搞生产,打响‘保堂紫薯’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赵德飞 通讯员 刘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