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宛如璀璨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绚丽格局。广西近年来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奏响了“强产业、美村寨、富乡亲”的激昂乐章。
强产业:文旅融合,激活民族文化经济
近年来,广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例如,横州作为“中国茉莉花之乡”,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带动10万花农增收致富。全州毛竹山村通过葡萄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葡萄+旅游”模式,去年全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此外,广西的非遗产业也焕发新活力。六堡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集种植、加工、旅游、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元。钦州坭兴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通过电商直播、文创开发等方式拓宽市场,年销售额超5亿元,带动数千名陶艺匠人就业。
广西以“文化润景”工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崇左花山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当地通过数字化展示、实景剧《花山》活化古骆越文化,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北海海丝首港景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推出沉浸式演艺《水与火之歌》,吸引游客体验古代商贸文化,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主题公园以科技赋能东盟文化体验,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此外,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三江侗族的《坐妹》等实景演出,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美村寨:生态文化交融,构筑诗意家园
近年来,广西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生态治理重塑乡村风貌。例如,大新县明仕村依托喀斯特地貌和田园风光,实施河道整治、风貌改造,拆除乱搭建筑,打造“山、水、稻”一体的生态景观,成为国家4A级景区。龙脊梯田景区推动民宿集群化发展,保留传统木楼建筑的同时完善旅游设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广西累计投入超7000万元用于村容提升,实施“三清三拆”行动(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违建),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共建”的治理模式。
民族村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三江程阳八寨通过《侗恋程阳》实景演出、木构建筑博物馆等展示侗族文化,年吸引游客超100万,带动侗绣、银饰等手工艺产业发展。金秀瑶族古占寨以“度戒”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化传统习俗,推动瑶族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此外,广西多地建设村史馆、乡愁记忆馆,如昭平县的白山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民族文化,还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富乡亲:多元路径并行,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广西通过薪金(农家乐、民宿就业)、租金(土地流转)、股金(村企合作分红)“三金模式”实现多元增收。以明仕村为例,该村依托明仕田园国家4A级景区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目前全村已发展91家农家乐,其中星级农家乐15家,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村民通过担任导游、服务员、厨师等岗位,户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创新推出“旅游扶贫专岗”,优先安排脱贫户就业,确保困难群众稳定增收。明仕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将500多亩土地统一规划开发,年增收108万元。又如,龙脊梯田景区创新“梯田入股”模式,村民以梯田入股景区,既保护了农耕文化,又获得稳定分红。再如,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盘活闲置民房发展民宿,村民年租金收入可达2至5万元,实现了“闲置资源变资产”的转变。
同时,广西实施“千雁万群”计划,每年培育700名国家级“头雁”和2000名自治区级“头雁”,带动技术推广和产业升级。如大新县明仕村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导游服务、民宿管理等培训超1000人次,本地就业率达800人。又如,天等县创建338家就业帮扶车间,帮助2.23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另一方面,广西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实施常态化帮扶。例如,易地搬迁安置点三江南站社区通过“1331”扶持模式(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等),保障搬迁群众稳就业、稳增收。此外,财政衔接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2021年投入116.9亿元),支持“桂字号”龙头企业1577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些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使广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1.1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6万元,年均增幅13.2%,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广西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广西在“强产业、美村寨、富乡亲”的振兴道路上稳步迈进,以“文化+生态+产业”三位一体推动乡村振兴,既激活了民族文化经济,又构建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更通过多元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其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特色,融合传统与现代,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最终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图景。(陈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