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别具风味的阳朔扒锅菜
以广西非遗为纽带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广西非遗为纽带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

 

在八桂大地的山水之间,在花山岩画的斑驳光影里,在壮锦工坊的机杼声中,在铜鼓雄浑的回响深处,八桂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作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广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转化”为纽带,将民族记忆转化为团结密码,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光芒,在非遗保护传承中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壮美篇章。

让符号活起来:编织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广西非遗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民族交往史书,记录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奋斗、相互交融的历程。从春秋战国时期骆越先民铸造的云雷纹铜鼓,到汉代合浦港出土的波斯玻璃器,都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唐代的壮锦技艺融合了中原的织造技术和百越的图案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象征。红水河流域的蚂公式节,是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的龙文化、瑶族的盘王信仰也悄然融入其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表达,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如何让文化符号“活”起来?

活态传承,现代演绎。在南宁博物馆数字展厅,动态投影赋予花山岩画新的生命,当游客触摸感应装置,画中蛙形舞者便踏着鼓点跃动,千年骆越文明在光影交织中与现代对话;壮锦传承人谭湘光将“凤凰牡丹”“双龙戏珠”等传统纹样融入文创设计,让非遗符号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记忆。这种创造性转化在八桂大地持续上演:钦州坭兴陶融入壮锦纹样,成为APEC会议国礼;侗族大歌与交响乐团共奏《我和我的祖国》,在金色大厅引发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

让实践热起来:搭建互鉴融通的传播平台

文化认同离不开对文化的传承,壮族织锦、苗族刺绣、恭城油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八桂大地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承载了各族人民在独特文化场域所形成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文化烙印,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非遗传承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然而非遗技艺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让文化实践“热”起来?

社会共创,全员参与。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芦笙场上各族少年踩着同一节拍,银饰与红领巾交相辉映。“双语教学+非遗体验”模式让苗绣技艺、侗族木构建筑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孩子们在共同创作中领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谛。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月柿节”现已成为多民族的狂欢盛宴。每年霜降时节,瑶家吊脚楼下,各族群众围坐炉旁,跟着非遗传承人打油茶、学唱盘王歌,数十万游客在非遗体验中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情感。这种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五个认同”的参天大树。

让资源火起来:激活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壮美广西,非遗广西,多彩广西,推动各民族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既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感受中华非遗的魅力和获得感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支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都需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无论是非遗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还是其他领域相关产业融入非遗元素,“非遗+”与“+非遗”都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

如何让非遗资源“火”起来?

功能转化,多业态创新。走进桂林龙胜的黄洛瑶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民族团结的和美景象,“非遗+旅游”“非遗+科技”在这得到了生动的显现。这里曾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寨中98%的居民都为瑶族同胞。每天上午,红瑶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继凤会和姐妹们身穿红瑶服饰,在歌舞场为中外游客展示红瑶民俗文化。精美的瑶族服饰、乌黑亮丽的长发、精彩绝伦的民俗表演,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而当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红瑶“晒衣节”来临之时,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在寨前岸边看唢呐锣鼓迎宾、在长发科技馆买养发产品、在小寨广场共跳当地特色“团圆舞”,在旅游的过程中交流民族情感。此时的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扁担”,挑起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以非遗为“媒”,促文化共融。八桂大地上,广西的非遗实践以斑斓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勾勒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壮丽图景,绘制出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繁荣兴盛的壮美画卷。未来,广西还需继续努力,通过数字化、年轻化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八桂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刘忠禹)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