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藤县以“非遗+”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抓手,让各民族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藤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8项,市级20项,县级38项,覆盖全县17个乡镇。
藤县积极深化“非遗+教育”体系,夯实传承根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夯实各族群众文化自信的基础。推动非遗进校园,将龙狮文化、戏曲等非遗项目纳入学校课程,实现全县中小学“非遗文化进校园”100%覆盖,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同时强化人才培育,通过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壮大非遗人才队伍,目前全县非遗传承人达156人。
其次,拓展“非遗+产业”链条,推动共同富裕。非遗技艺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民生工程,通过创新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非遗产品产业化,推动同心米粉、太平米饼、龙狮扎作等非遗技艺与产业融合,形成特色产业链,助力各族群众增收。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在龙狮赛事等活动中同步举办美食节、文旅采风,打造“文旅融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品牌,以旅游带动提升非遗经济价值。
同时,全县还不忘打造“非遗+活动”品牌,搭建交流平台。以各族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以文化浸润促民族团结。以赛事促进交融,举办中国龙狮公开赛、中国——东盟国际龙舟赛等大型赛事,吸引各族群众同场竞技、共赏文化。藤县2024年获评“年度最具体育特色县”。同时将民俗活动常态化,积极举办龙狮贺新春巡游、藤县乞巧节、藤县牛哥戏展演等系列活动,年均举办活动约100场次。
与此同时,在基层治理中,创新“非遗+普法”模式,将戏曲内容创新普法,借助牛歌戏深厚的群众基础,将牛歌戏与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结合,以方言演绎法律知识,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藤县太平镇将特色普法“潮牌”——“法”糕小栈,入驻乞巧节活动现场,为各族群众的乞巧之旅补充“法治”能量。
藤县以非遗为纽带,通过教育传承、产业赋能、活动赛事、普法创新等多渠道,不仅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共赏、经济共荣中持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莫世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