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承壮族霜降风采 续百年民俗盛章
荔浦:传承瑶族婚俗“嫁郎”
融水:苗寨“村T”秀风采
蒙山:学习瑶绣传承民族文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5年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壮族霜降风采 续百年民俗盛章
——记壮族霜降节代表性传承人潘鸿都
▲潘鸿都在传习室向群众讲解霜降节历史。
 

天等县向都镇中和社区居民潘鸿都,热爱传统文化,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世界非遗项目——壮族霜降节,熟练掌握壮族霜降节知识和核心技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在壮族霜降节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向都古称向武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潘鸿都生在向都、长在向都,从小对壮族霜降节活动形式及内容耳濡目染。在儿时的记忆里,霜降节就是一场热闹、喜庆、欢乐的盛会。霜降节活动分为头降、中降、尾降三个阶段,为期9天9夜,既有祭祀祈福、舞龙舞狮表演、山歌对唱,又有商贸往来、探亲访友、文体比赛等内容,活动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参与,民族风情浓郁,热闹非凡。通常,霜降节临近,远方的客人便会提前一些时日抵达向都,白天还没有活动的时候,便到亲戚家帮忙做一些短工,一到晚上则相约对歌,霜降节前的氛围就很浓厚。此时街上锣鼓喧天,人们往来穿梭,熙熙攘攘。那热闹非凡的巡游队伍、充满韵味的民俗表演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特色美食香气,构成了他对家乡文化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10岁那年,潘鸿都跟随师父黄高明(上一届壮族霜降节传承人)习武,并担任了舞龙舞狮表演活动的重要角儿,于是就有了亲身参与到霜降节具体活动的机会,自此与霜降节结下了不解之缘。黄高明师父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让潘鸿都对霜降节知识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不仅懂得了霜降节从宋时的交友探亲、对歌看戏,到明时融入纪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再到清代的祭祀祈福、庆祝丰收等历史由来以及融合演变过程,还熟悉掌握现今霜降节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

潘鸿都意识到,霜降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凝聚着民族精神、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潘鸿都曾因生计在外工作20余年,2014年壮族霜降节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这让黄高明欣喜若狂,他打电话给潘鸿都报喜,同时道出了自己的心愿和隐忧: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壮族霜降节文化传承下去。听了师父一席话,潘鸿都毅然决定放弃在外的高薪工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返回家乡,接过师父传来的接力棒。

这些年来,潘鸿都谨记师父黄高明的托咐,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壮族霜降节。在每年的霜降节活动中,他都是亲力亲为,积极发动、组织壮族霜降节各项活动。他努力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原汁原味地传承保留下来,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例如近几年,他为霜降节增加了壮族打榔舞、板鞋、抛绣球等民族体育赛事,激发了更多群众参与的热情;融入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等主题内容,丰富霜降节文化内涵,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共生。他每年组织2至3次壮族霜降节传承保护工作座谈会,平时他则组织徒弟收集壮族霜降节起源发展的有关文字、实物史料,为霜降节传承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和依据;积极深入社区、学校宣讲壮族霜降节的历史渊源、传承故事;带头创建向武州诗书联社,组建起霜降节文化传承团队。

潘鸿都还与社区长辈、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年轻人探讨协商,并执笔拟写捐资倡议书,组织当地群众并带头捐款,重新修缮扩建了祈福寺庙,在寺庙前建设了文化舞台和活动广场。此外,潘鸿都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优势,积极推进向都“霜降节特色小镇”项目规划与立项、向都“武术之乡”的创建、传统戏剧曲目《长奶夫人歌剧》《红毛与玉音》的创作和霜降节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等工作。2020年他被评为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霜降节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被评为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被聘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理事。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壮族霜降节走出天等,走向全国,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2016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天等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黄城松 黄胜安/文、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