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状》是仫佬族作家桐雨的诗集,共收录170多首诗歌,描绘多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与民族风情。诗集的一大亮点在于精妙运用民族文化元素,书写八桂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桐雨在诸多诗篇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精妙运用,成为展现民族文化整体风貌的一个窗口。在《三月之彩》中,生动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独特的三月三歌圩风情:开篇从母亲处理稻谷起笔,洁白米粒的幽香蕴含着八桂大地农耕生活的质朴与美好。母亲向枫叶、红蓝草、黄花、艾草借取颜色,将自然之物融入糯米中,这是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手艺。随着场景展开,壮族的服饰文化、绣球传情的风俗、热情奔放的舞蹈以及特色的竹竿舞,描绘出热闹欢快的节日画面,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壮族文化的浓郁氛围与无限活力。
“轮朵当”(汉语为水竹琴)是桂西一带当地土司古乐器,后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壮族民间。“轮朵当”全套有13件乐器,均由红水河特有的水楠竹、金竹、吊竹等竹料制成,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在《轮朵当》中,诗人将民间乐器“轮朵当”比作“金陵十三钗”,通过“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低眉婉转,或爽朗高亢”等对比性地描述,勾勒出“轮朵当”外表形象的多样性与内核音质的丰富性,这种差异中又“息息相连”。桐雨将“十三种音律”的涌动汇聚成“悠扬的歌谣”,从视觉形象转入到听觉感受,使诗歌富有音乐性与节奏感,读者仿佛能听见那来自壮族人民心中独特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无尽的遐想。
文化是一种“意义之网”,人们通过各种文化符号、行为和仪式来构建和理解自身所处的世界。桐雨诗集中对少数 民族文化元素如陶片、“轮朵当”乐器、三月三习俗等的描绘,正是展示八桂大地上各民族编织的独特“意义之网”。这些元素不仅是物质或行为的呈现,更蕴含着民族群体对生活、历史、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解与诠释,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外在符号化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桐雨在诗歌中巧妙地将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独特的韵律融入诗歌创作。如果酒、桃花酿、雨从瓦间滴落……这些词语、诗句源于地方民族语言,陌生而充满地域风情,如同神秘的密码,促使读者去探寻背后的文化意义。而在一些诗歌里,民族语言的韵律则成为诗歌节奏的引领,使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别具一格,充满创造性。可以说,桐雨通过在诗歌中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增加诗歌的审美张力与艺术感染力,延展读者对诗歌内容的审美感知过程。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文化,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这些民俗事项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出生在仫佬族自治县,长期工作生活在瑶族聚集区,桐雨得以深入挖掘桂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民间传说和信仰,为诗集增添神秘色彩。在《蚂拐节》中,“他们抬着蛙轿/踩着鼓声腾挪/简单、古朴的舞步/仿佛远古祭祀的/不二法则/祭拜 咒语 令牌/清水喷面/傩面小蛙弹跳着”,这些诗句详细展现了蚂拐节中壮族群众独特的祭祀仪式,这些描写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文化内核,揭示出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信仰、历史传承。祭祀仪式中的特定动作、祭品选择,都与壮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对祖先的崇敬紧密相连,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这些古老仪式之中,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此外,诗集中还有多首诗对民俗进行描写,如《戴面具的祖先》《最后的仪式》《中元,踏水归去》《仰望花山》《有一种芬芳溯水而至》等等。这些关于神灵的古老传说,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们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蚂拐节祭祀仪式、民间传说信仰等民间习俗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传递下去。桐雨通过诗歌对其进行记录与呈现,有助于民俗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与延续,使民族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都得以拓展与传承。
毋庸置疑,在桐雨诗集《风的形状》中,她用诗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八桂民族风情的大门,透过这扇门,让人们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