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共同体八桂行·柳州站”全媒体采访行动暨广西民族报社签约作家座谈会在柳州举行。期间,我随报社记者到柳城县文昌小学、实验小学采访。两所学校各有特色,其共同点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
文昌小学融入的是书法和礼仪。进入校园时,正好遇着学生的书法课。操场上百来个学生正埋头练书法,孩子们的专注劲既可爱又严肃,俨然像个稳重的小成年人。他们的书法有板有眼,令人惊叹不已。操场前方是舞台,台上礼仪队伍正在表演,典雅的着装,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彰显中华的古典美,令观者大饱眼福。
在校园的文化长廊,校长蒙捷边走边介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即以“礼”治校,建设以现代化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的现代人,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为了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心打造传统文化长廊,名为“澄心廊”。
漫步在传统文化浓厚的“澄心廊”,仿佛徜徉在礼文化的花园里,四处弥漫的文化馨香,使眼前变得亮堂,灵魂变得高贵。这一幅幅画卷,不仅是学校的一道风景,更是孩子们沐浴传统文化的泳池。
我油然地想到,“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等传统名言。
蒙校长还告诉我们,学校的特色还包括书法和诗词创作,通过“黄亢美汉字文化工作室”大力发展校园诗书文化,组织师生进行诗词、楹联、课文诗创作比赛,用自己创作的诗词来练书法,形成“诗书合一”的文化特色。
蒙校长带我们到“黄亢美汉字文化工作室”参观。只见墙上挂满了遒劲优美、力透纸背、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有名人的书法作品,有本校师生的获奖书法作品。漫步其中,逐幅欣赏,心灵与墨迹交融,字字静默诉风华……
翌日,我们来到柳城县实验小学,一场融入彩调、跑操、武术等多种元素的课间操,让人耳目一新,赞叹连连。
该校秉承“康乐书香,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打造“实文化”办学特色。学校共开发了科技、艺术、体育、科学四大类共22个校本课程。其中,就有“柳城彩调”和“柳城龙窑柴烧陶器制作技艺”两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校本课程,开启了该校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课程常态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柳城县实验小学大胆创新,将传统的彩调搬进校园,编成课间操(彩调操)。课间操融入彩调、跑操、武术等,形成多元素的体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彩调操启蒙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既让孩子们锻炼了身体,又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校园生活增添乐趣,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在校内创建“柳城县老还童彩调剧团实验小学彩调培训基地”,同时肩负起培养柳城彩调后继人才的重任。学校培养出来的彩调小艺人谢梦萱、邓新宇、韦演洁、徐丽媛等参加全国性少儿戏曲比赛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023年,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六年级学生黄嘉善获得了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更是将该校非遗传承、发展与推广带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此时我不由想起家乡的彩调,它早已退出舞台,仅仅存在民间,寥寥无几的几个老人闲来唱唱解闷而已,眼看快要断层,真让人揪心!
传统文化进学校,柳城县的小学做得有声有色,值得学习借鉴。
我的家乡也开展非遗进校园,比如舞狮、编麦秆花篮、快板、山歌等,但相比之下,还存在一些差距。
2024年我受聘到家乡的民高担任山歌社团指导老师,是非遗办推荐过去的,主要传授原生态山歌。山歌是祖先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交流方式,后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并被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歌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间文化。
刚开始,学生对原生态山歌很抵触,说曲调凄凉。确实有点凄凉,这就是不受年轻人喜欢的原因。经我开导后,学生慢慢接受了我们的传统山歌。我趁热打铁,尝试改良,融入现代流行歌曲的元素,曲调欢快了,学生很高兴地跟我学唱。
再后来,我大胆教学生唱改良版山歌,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校运会开幕式晚会,我编的《感恩歌》以“朗诵+原生态版+改良版”的形式上台表演,古今结合,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许多已经濒临消失,这是让人揪心的一件事。传统文化仅靠在民间传播、传承,路会越走越窄。校园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园地。
此次柳州之行,让我收获很多,回来后我不禁想: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挖掘一种传统文化来和教学融合在一起,全国千千万万所学校,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继续大放光彩,民族文化依然多姿多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不断走深走实。
(作者系本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