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融水:跟进监督让苗胞告别了“用水难”
宁明耀达村:古法红糖“熬制”甜蜜新生活
天等:田园采摘撬动农旅融合发展
龙圩区:冬闲田养鸭待供年货市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明耀达村:古法红糖“熬制”甜蜜新生活

▲村民在熬制古法红糖。
 

曾在深山无人识,今朝闻名天下知!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宁明县花山岩画景区内,当地群众用传统手工制作的特色农产品——曾经默默无闻的红糖,摇身一变成为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的“抢手货”,从小山村“飞”向全国各地,“甜”入千家万户。村民们靠制售红糖鼓起了腰包,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位于明江河畔、花山脚下。在这里,村民们用古法柴火手工制作红糖,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已有数百年历史。当下正值甘蔗丰收季,也是村民们熬制红糖的好时节。每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砍甘蔗、运甘蔗、榨蔗汁、烧火炉、熬糖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条不紊。

耀达村岜栾屯村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明壮族红糖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友军,也正在自家作坊里忙碌着制作红糖。新鲜榨出的甘蔗汁被倒入大锅,架起猛火熬煮,期间需不停搅拌,使汁水逐渐浓缩。一时间,香气和甜味就弥漫整个作坊。待热糖浆熬好,趁热将其倒入模具,随着温度降低,糖浆冷却成型,一块块色泽金黄透亮、香气扑鼻的红糖便呈现在眼前。

“去年我们建起了家庭作坊,生产红糖更加方便,品质也更加有保障了。去年生产的红糖有几十吨,年收入也有几万元。制作出来的红糖大部分都是游客、外地的老板来订购的。今年行情比往年更好,现在的红糖供不应求,我们每天都忙个不停。”黎友军介绍说。

过去,耀达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尽管村民手艺精湛,耀达红糖却难以走出大山,没能给村民带来好收益。近年来,宁明县大力推动文旅发展,全力推进花山岩画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来景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耀达红糖凭借天然香甜,赢得游客青睐,销量大增,村民们在家门口也吃上了“旅游饭”。

村里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红糖产业发展。自 2023 年起,宁明县妇联副主席、耀达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树珍带领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深入走访调研,动员村民建设标准化家庭作坊,规范制作流程,提升红糖品质。宁明县民族宗教服务中心与城中镇市场监管所也大力支持,提供资金扶持和标准化建设指导。

“我们耀达村历来有手工制作红糖的传统,村民依靠制作和销售红糖来增加收入。去年我们大力引导群众建设家庭作坊,红糖生产环境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村里的红糖产业也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廖树珍介绍说,2023/2024年榨季,全村有32家农户参与红糖制售,产量达到25万吨,总收入超125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家乡的发展,也牵动着青年人的心。耀达村村民何夏雯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她看好村里红糖产业的潜力,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借助互联网为红糖开辟新销路。何夏雯召集了身边几位志同道合、同样怀揣创业梦想的伙伴,大家齐心协力,一同创立了“古江遥红糖铺”。他们潜心钻研各类电商销售的门道与技巧,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销售红糖,让耀达红糖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

何夏雯说:“手工红糖是家乡的特产,现在我们主要是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两个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销售,销售势头蛮高的。我们回乡创业的初心,是想把家乡的特产宣传、销售出去,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如今,耀达村的红糖产业乘着文旅发展的东风,蒸蒸日上,充满希望。昔日默默无闻的花山耀达红糖,借助线上电商、线下商超及特产店等多元渠道,“飞”出了小山村,“飞”到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让当地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甜。

(陆铁山 陈桂梅 吴春元/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