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家肖肖的小说集《钓鱼比赛》,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生动的时光画卷及惟妙惟肖的众生百态相。其中,“马德”这一虚构角色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是肖肖引领读者深入其笔下生猛、鲜活的小说世界的重要媒介。“马德”也宛如作品中一个恒定的坐标,将时代变化与城镇迁徙、个体与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连缀在一起,读者得以从中窥见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及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城镇和普通百姓的真实面貌。
肖肖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小说集《钓鱼比赛》中也可见大量的时代印记,小说中的“盐街”“水镇”等地所展现的正是典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城镇面貌。如小说中的“盐街”:“这几年,盐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总想着往外跑。但是,盐街上的楼房却与日俱增,房子空荡荡的,没人住,家家大门上挂着大锈锁。”小说中的“这几年”指向的是社会急速发展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留下的不仅是空置的新旧房屋,还有孤独的老人和孩童。这一变化引发的不仅是空间的转换与迁徙,还有不同代际的小镇居民对于未来的迷茫与思索。肖肖在“盐街”或“水镇”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少年,因为少年的眼光是最为锐利和真诚的,可以揭破成人虚与委蛇的客套和假象。例如《魔法师》中的少年,他渴望能够借助“魔法”快速地长大,但是眼前从外地来小镇表演的“魔法师”,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自己也想逃避成人世界的“骗子”;《愤怒的西瓜》中的少年,在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中幻想自己是一名“脚下生风”且能“行侠仗义”的英雄,但现实中却被人欺辱,且无法翻身……这些故事并无太多复杂的逻辑,甚至可以说故事线单纯清晰,但其中却又蕴藏着一种莫名的荒诞和伤感,这些少年在小镇的急速变化中,宛若掉入了时光的缝隙无处可逃,只能在影视剧中寻求安慰,安置幻想。那些成长中充沛的荷尔蒙与少年时代独有的激烈情愫无法安置与投放,随之诱发的即是一种令人迷惘心碎的孤独。少年们向往的成人世界看似充满力量和机遇,实则却充斥着混乱和凶险,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打破少年们的幻想。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小镇少年成长的寓言,更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时代巨变中滑向困惑、不安与迷茫的细腻侧写。
如果说,上述小说中“少年”的形象宛如时代和小镇的幽灵,那么在这本小说集中,肖肖还塑造了一个更鲜明具体的“幽灵”的人物形象,或言“游荡者”更为贴切,即“马德”。在肖肖笔下,“马德”是一个钓鱼爱好者,但他钓鱼并不是为了“钓”,反而更类似于一种对现实的无声反抗,有人问他钓鱼的意义,他反驳道:“你们问得好,钓鱼有什么意思呢?说实话,我也还没想明白,就像人家问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赚钱有什么意思呢?结婚有什么意思呢?这没几个人能说得上,说得上也不见得说得好说得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马德”还是一位幻想自己有一位深情动人的情人“丽丽”的旅行者,同时也是一位新婚在即却渴望逃遁的年轻人,甚至还在小说中化身过一条狗,引领自己失婚的主人发现了父亲的死亡事件……在肖肖笔下,无论是人还是狗,“马德”正是这样以一个“游荡者”式的主人公形象不断出现在小说中,肖肖借助“马德”将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愫种种元素杂糅混合,展开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杂糅混合的“游荡者”的眼光,同时也把“马德”的矛盾与痛苦,孱弱与无助展露无遗,与现实相互指涉,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动态、复杂的荒诞性。“马德”其实正是那些“盐街”“水镇”的“幽灵少年”长大后的真实形貌,他生命中的种种经历,正是时代变幻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真实纹理。这些纹理所刻录的不止是个体生命的卑微存在,还有他们身上暗藏的哑暗却仍旧熊熊燃烧的灵魂之火,一代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就这样于“马德”身上昭然若揭。
肖肖在小说集《钓鱼比赛》中所塑造的少年也好,“马德”也好,不管他们拥有怎样的身份,都有着一种对于自我和真相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作者借助他们的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让读者得以见证普通人是如何在命运与时代的浪潮起伏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作者独立而自省,用创作者的自觉,成为了浮躁变幻的大时代中,一位沉静犀利的“凝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