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岜莱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懂一个时代,感知一种生活
拍照、写作与出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一个时代,感知一种生活
——罗海散文集《城市书:工厂生活》读札
□ 胡艳秋(土家族)
 

米兰·昆德拉说:“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好在作家善于回忆和省思,在回忆中,作家将往昔的生活再过一遍,这一遍不是简单地复刻过去,而是在记忆的拣选中,通往另一种生活,并通过对逝去岁月的叙述抵御“只能活一次”的遗憾与惶惑。

罗海的《城市书:工厂生活》就是在回忆中,用非虚构的书写方式,带领他自己,也带领读者进入到另一个时空,领略另一种生活。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此书,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马鞍山、硫酸厂,以及硫酸厂中的锅炉房、干燥窑、泵房,都给了我极为陌生化的新奇体验,为我提供了读懂另一个时代,感知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这是非虚构书写的意义,不仅重构了作者逝去的生活,也拓宽了读者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边界。

回忆性的文字其实很难写。面对纷繁的旧事,最简单的方式大概是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线性叙事,但这种书写方式不仅乏味,也无详略,显得平铺直叙。罗海抛却这种线性回忆的方式,选择以空间的转场为主线,以不同空间中的人物活动和情感变化为副线,重新确定记忆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重新建构自己的工厂生活。

锅炉房和干燥窑无疑是罗海工厂生活中的“近景”。罗海在锅炉房的日子是得意的,他不仅收获了去苏州培训的机会,更是拥有了一种在工作和阅读之间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工作时,他在成百上千的阀门和管道中“巡视”,像一位将军,运筹帷幄,威风凛凛。闲暇时,他则进入一种“既有艺术又有闲情”的悠游状,并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锅炉房中的阀门和管道是沉重的,而穿梭在锅炉房的罗海,其思想是轻逸的,轻逸得要飞起来,飞到精神的空灵之处,飞到灵魂的幽深之地。罗海在干燥窑的日子就暗淡许多,干燥窑里闷热昏暗,尘土飞扬,开着电灯也如地狱般阴沉;工作更是繁重异常,既要当捣料工,又要当皮带工;更让人不安的是,干燥窑中还潜藏着各种危险,在冰冷的机器面前,人只能用温热的肉身对抗一切。在干燥窑工作对罗海而言无疑是一种惩罚和下放:他体会过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精疲力竭,感受过劳而无功的无奈,经历过死里逃生的危险瞬间……但他还是用内心的温热,让自己从沉甸甸的现实中超脱出来:他回忆厂里那些与自己同工却不同酬的农民,他们安然自若的态度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他回忆帮过自己的工友,他们淡然无求的态度给过他温暖;他回忆自己生死一线的时刻,那劫后余生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在绝望与转机间瞬息切换的玄妙。从锅炉房到干燥窑,是罗海从高处到低处的空间转场,也是他从得意到失意的境遇变迁,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对人事之复杂、生命之玄妙初生敬畏的阶段。

马鞍山是罗海工厂生活的“中景”,是他在硫酸厂之外开辟的另外一个生活空间。他穿梭在马鞍山的大街小巷,也就是在那里萌生了写“城市书”的想法,只是彼时他对“城市书”的构想,重点观照的还是城市的物理空间,旨在记录城市的马路街巷、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商贾店铺这类物理空间。后来他对“城市书”构想则不仅与城市的物理空间有关,更与人与城市的情感羁绊有关。马鞍山的生活或许是罗海“城市书系列”最初的起点,如今他已写完《城市书:上海生活》和《城市书:工厂生活》,后续还有《城市书:广州生活》和《城市书:柳州生活》——这种以城市空间转换为线索的书写方式,既勾勒了个体的成长史,也呈现了时代的发展史,属于个人的“小时代”与属于社会的“大时代”在罗海的文字下,形成了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此外,罗海对城市空间转换的书写也应和了当代人走走停停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不断的空间转场中找寻自我的生存方式,我们都在城市的丛林中展开一种“游牧式的生存”。

南京、芜湖则是罗海工厂生活的“远景”。他先是在南京、芜湖办影展,而后才回到马鞍山办影展,摄影生活成为罗海工厂生活之余的调剂。工厂里模式化的流水线和坚硬的器械与摄影镜头中多元的主题、柔和灵动的光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在物质层面满足生存的需要,后者是在精神层面满足内心生活的需要;前者是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进行机械化的劳动;后者是在感性思维的推动下,进行艺术化的创造;前者是在机器的轰鸣中感受工业发展的步履铿锵,后者是在快门的清脆中体会摄影创作的孜孜不倦。如此,罗海在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机械与艺术之间自由出入,保持了自我内在的平衡。

当然,在复杂情绪的推动下,回忆总是多种景象交错叠加、杂芜一片的,而非严格按照“近景”“中景”“远景”的顺序,井井有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作家在书写往昔时,不仅需要感性的体悟,更需要理性地拣选。如此,才能在杂芜的记忆丛林中,用文字、情感和思想开辟一条连通过去和现在,同时也通向未来的路径。罗海作为一个写作者和摄影爱好者,深谙记忆的拣选之道,他用文学的笔法完成情绪的点染,又用摄影者的技巧将记忆的影像重新排布,用变动的焦距、光影的明暗、影像的叠加,重新编排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也在对回忆的书写中,重构另一种生活——我们不再恐惧“只能活一次”,而是在回忆的反刍中,生活在此处,也生活在别处。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