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向着世界上最大的海——人心,前进!
中秋“粉子肉”
红水河拐个弯,是三岛湾
八桂山歌译《诗经》之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着世界上最大的海——人心,前进!

□ 王久辛
 

今生有幸,我曾获赠诗歌巨擘艾青先生的一幅墨宝。那是艾青夫人高瑛亲手赠予我的,上有艾青心语:“新诗充满希望”。六个大字,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寄托着诗人艾青对中国新诗无尽的希望。是的,新诗充满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幅墨宝,而是凝聚着一颗心对新诗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因为新诗一直在前进,一直向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海——人心,风雨无阻,破浪前进,一刻也不曾停息!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诗歌?或者说,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先锋诗歌?而这样高级至顶的诗歌,有没有一个能让大家一听、一看、一讲就能明白的标准呢?我认为:最好最先锋也最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诗歌,一定有如下特征:诗歌整体呈极致状态,无论情感、思想、辞藻,都是极致,包括形式的创新与语言的再造,也都是极致状态的表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独一无二的、或朴素或华丽或奇异或寻常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出一个直通人心的、含着思想的意象叠加又行云流水的诗歌。在我看来,诗歌,比其他文学形式都高级,永远都是闪闪发光、直入人心的,是世界上比大海更大的茫茫人心的大海,托举起来的精神的红太阳般的明珠。诚如诗人普希金所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已故诗人公刘先生也曾说过:诗歌是精神的稀有元素。为什么说是明珠?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稀有元素?我的理解是:诗的语言是一剑封喉式的直指人心的艺术。就是说,诗是以直击人心为艺术目的的艺术。如果你的诗与人心无关,或绕开了人心,或只有所谓的语言而无他指,只有能指,那么你的这个“诗”,就要被打上引号,归入非诗的一类。这就涉及了一个严肃而又庄重神圣的问题,什么是人心?人心在哪里?在我看来,这么多年了,仿佛大家都在回避一个久违的诗歌标准:共鸣。我认为诗歌的“他指”,指的就是人心的共鸣。没有与人共振、共鸣、共情的诗歌,我以为就是没有“能指”的诗歌,至少不是好的诗歌,因为它没有“情感的对应物”。我知道有很多很高级的表达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人的共振、共情、共鸣,这里所谓的妙不可言,也是属于很少一部分人的。这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呢?我以为肯定有意义,也肯定有价值。但是这个意义和价值,是属于学术的,并不属于茫茫人心。从探索的意义上说,为获得艺术的更大的表现力而寻找先进的表达方式,甚至进行持久的、形而上下的种种探索,我以为是属于学术、属于试验、属于探索,属于成功之前的千万次的失败失败再失败的苦苦求索,这令人敬佩,非常可贵。而只有当探索试验的成果,一旦被聪明智慧而又富有才情的诗人掌握、运用于创作实践并获得成功,即获得了巨大的共振、共情、共鸣,探索与试验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显现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共振、共情、共鸣与暂时忽略共振、共情、共鸣的试验和探索,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难能可贵,都是一样的高尚追求。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在诗歌创作这个寂寞的事业中,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以不负诗人永恒的追求。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成功经典,都是汲得了稀有精神而直击人心的诗人创作出来的。毫无疑问,大海不是明珠,贝壳不是明珠,虽然它们都为孕育明珠贡献了力量。但是它们永远不是明珠,明珠永远都是比大海还大的茫茫人心孕育出来的,或者说,如果没有人心的大海,就不可能产生汲取了人心的大海中稀有的精神,来铸就出闪闪发光、直入人心的诗的——明珠。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一定要明白:写作始终都是一个人的战斗,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背水一战”。作为创作者,骨肉无援、孤绝无望,全凭一己之力,却要完成超越常人百倍的鸿鹄之志,总幻想着哪一天灵感会突然降临,写出一部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伟大经典。然而呢,幻想总是轻松的、虚妄的,如果不能兑现,不能梦想成真,那么,对一个人的精神折磨,包括对人心灵的折磨,也是庞大的,更是细微的,对人的折磨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无孔不入,令人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甚至走火入魔,不能自拔!那是大于“背水一战”的苦斗,也是泼将出去的一腔热血的拼命。文学较之科学对人精神的考验,更具有对人意志与精神的挑战性。因为,它始终都是一个人的战争,你不能也无法交付给任何人,任何人都无法帮你完成写出一部伟大作品的任务。这就是做一个流芳百世的文学家的特殊性,也是文学家之所以伟大的独特因原。明白了这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依然选择文学,说明你是个狠人,是个有意志、有毅力、有抱负、有决绝之心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抱团取暖,不需要召英聚雄,不需要攀附权贵,不需要任何投机取巧,更不需要艳羡金钱,哪怕仅仅是一丁一点儿的出卖人格,那也是绝对不需要的啊!那么,这样的人需要什么呢?需要对生活始终如一的骸骨之恋,需要对心向往之的文学经典一往情深的仰学孜孜,需要孤独,坚韧,耐得熬煎,锲而不舍,目标恒定不移,且默默爬行,一厘厘一寸寸地孤勇直前。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能够一遍又一遍地叮嘱自己:文学就是一个人的战争,任何人也搀扶不了你,你必须独自一人去奋斗,不需要幻想,不需要理解,哪怕所有的亲人朋友都不理解我,我也要一意孤行地奋斗不止。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实现你伟大的文学家的幻想;你所拥有的,不超过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尤其是经历和阅读带给你的博大宽阔的体验和想象。在这里,你剩下来能够自己把握的东西,就只剩下了一个人奋斗的时间,要么你占满了你拥有的所有时间,在所有的时间里你都留下了饱满的文字;要么,让时间溢出你的奋斗,时间溜走了,你什么也没有留下来……这就是鲁迅先生嘲笑过的“空头理论家”,幻想的总是头头是道,而实际上让时间都溜走了,成了“客里空”,成了笑话。

文学创作,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一条孤绝的路。虽然世界上的作家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但成功作家却没有一位是可以复制的。作家不能复制,诗人更无法复制,每一位都是独特的,个别的,舍我其谁的。他们是驾驭文字的英雄,是文字疆场上的关羽、张飞、赵云,他们在文学的疆场上纵马驰骋,如入无人之境,靠的就是自己的一己之力,凭的就是自己的坚定信念,他们把今生今世最认同的、自己选择的文学,当作最神圣的事业去追求,决不会怨天尤人,更无一丁点儿的后悔可言。心往文学上想,劲儿往文学上使,只有一个人的经历和想象,变成文字之后被人认同,并产生了共振、共情、共鸣,甚至给予人巨大震撼、启迪,使之产生了所谓的思想。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以为大抵上就可以说是一个基本上合格的作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觉得一个作家或诗人,就可以释然了。释然什么?释然自己的孤立无援,释然自己的举目无亲,释然自己的寂寞熬煎,释然自己的不被人理解,不再为自己的寂寞难耐而焦虑,不再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自己依然还在小阁楼上爬格子而伤心落泪。有一个成语,叫“独木成林”,此语反“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习惯认知,坚信自己可以做大做强做成一道属于我自己的风景。而事实上,这样的风景很多,那些几百年前的一棵棵的独木——榕树,不是都繁衍成了大片大片的大森林吗?

我敬仰那些孤绝自强的猛士,哪怕弱小羸弱,只要敢于把一个人的战争进行到底,我就认为是英雄,是文学的英雄。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四省边际文学周”开幕式上的致辞,发表时有删改)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