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帽,在毛南语中称为“顶卡花”,以其精美的手工编织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闻名,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毛南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手工艺术价值。由于编织技艺复杂,没有任何文字与图片记载可借鉴,只靠老艺人口传示范,曾一度濒临失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花竹帽也再次面临着传承断裂和市场萎缩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让花竹帽编织技艺焕发新的活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传承人的守艺和创新
“作为一名毛南族花竹帽技艺传承人,总要为下一代留下一些民族的记忆,让这项千年技艺后继有人。”近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乡村工匠名师谭素娟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对话乡村工匠名师”新华社客户端网络直播中说道。
谭素娟作为花竹帽编织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曾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乡村工匠名师”等荣誉称号,从事花竹帽编织至今已近30年。她始终保持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执着,并不断加以创新,努力让民族工艺品变成民族产品。
一种亘久的坐姿:身体稍稍往前倾着,两手搭在椎形模具上,十指翻飞,用竹篾将阳光一道道剖丝,连同岁月一起交织,缠成细密精巧的花纹。2001年,谭素娟从她的师傅谭顺美老人那里学会了这个坐姿。此后的十几年里,她又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以及自己的女儿,在这些手艺连接承袭的岁月里,一顶顶精美的花竹帽自她们手下而生,成为了毛南族儿女向世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闪亮符号。
谭素娟还创建了花竹帽编织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良,不断推动古老的花竹帽编织技艺焕发活力,其编织的花竹帽已成为毛南族知名的非遗艺术文化品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花竹帽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精美的编织技艺,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它记录了毛南族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传统,是毛南族群众世代良俗文化的标志,被誉为毛南族“族宝”,其编织技艺目前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政府携手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
花竹帽编织被称为“指尖舞蹈”,经历选篾、制篾、上模、结形、编织、填衬定型、整合、勒边、护顶,到最后涂刷油料,编制一顶普通的花竹帽需要5—7天时间,图案复杂的则需要15—20天。
如何让“指尖舞蹈”活起来,是摆在环江面前的一个难题。
要想技艺传承下去,传承人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环江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民族技艺传承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举措,积极传授花竹帽的编织技艺,让更多的群众掌握这项技艺。同时还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技艺传承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和有效。
“通过系列的培训,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渠道,也让我们深入了解到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在该县举办的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上,学员谭淑香说。
该县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环江还通过举办毛南“分龙节”“广西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去了解和认识毛南族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学会花竹帽编织技艺已超过1500人,谭素娟女儿覃敏成为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创新交流驱动重塑经典技艺魅力
“传统技艺不仅要传承,更要让它活在当下。”环江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着手,既要为传统技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又要让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指尖舞蹈”活起来更要火起来。该县在推动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之路,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今,谭素娟及其女儿带领的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将花竹帽编织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款花竹帽。这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同时也为传统技艺找到了新的市场和消费群体。
“我们尝试把花竹帽元素融入壁灯、手提包、抱枕等物件中,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覃敏说,未来她还会继续吸收新的元素,让这项技艺走出去,火起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花竹帽只是毛南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当地政府相继建立毛南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毛南族花竹帽传习馆和工艺陈列馆,积极推动毛南族文化艺术传承发展。还在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上做了有效尝试,依托“世遗环江·多彩毛南”名片,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让古老而神秘的毛南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该县毛南音韵艺术团相继到美国、德国、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展演,使毛南文化之花在世界大舞台绚丽绽放。如今,花竹帽也随之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引起广泛关注。
(蒙宏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