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明博大。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各民族共同创造孕育了中华文明,流而不断的中华文明铸就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烙刻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故宫出版社、民族团结杂志社出版的《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明特质,在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实践中,创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增砖添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一、文明视角与历史叙事:中华文化符号彰显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长期的文明演进历程中,中华民族塑造了历久弥新、交相辉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一)中华文化符号由各民族共建共享
符号和形象是人类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符号具有信息编码的功能,将抽象的文化进行视觉化、形象化或意象化,由此建构起一种人们共同认知的文化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产生了共有的生命体验、共享的历史记忆、共建的文明印记以及共同的情感寄托,最终达成了文化共识,形成了文化认同,孕育融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文化符号彰显共同体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无穷智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见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进程中,共同孕育了“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些使得中华民族心灵所系、魂牵梦萦的大好河山,以及各民族一起经历的非凡历程、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齐心协力地建设家园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都属于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彰显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昭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三)中华文化符号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历史纵深到空间跨度,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体现最深层次的中华文明印记,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谱系,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70年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不断拓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
二、符号建构与话语实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话语解读
(一)共建的文化实体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话语叙事,以共建的文化实体为载体,形成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重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邀请17位专家学者,以学理化阐释、大众化表达、通俗化讲述的方式,生动讲述了殷墟和甲骨文、良渚古城、黄帝陵、三孔、长城、布达拉宫、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都江堰、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长江、黄河、秦岭等17个中华文化符号故事,彰显了文化符号所蕴含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新时代语境下,经由不断地发掘史实、概念阐释、总结提炼文化符号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将中华文化符号的内在精神梳理开来。《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中,被称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黄河、长江;“中华第一城”良渚、“华夏第一陵”黄帝陵;作为国之动脉的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伟大工程;凝结了文化交流艺术精华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这些彰显中华文明特质与价值的文化符号,从多个维度共同建构出包容、开放、文明的中华民族形象。
(二)共有的历史记忆
中华文化符号是宏大的主题叙事。推出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的地方卷,则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作用。中华一脉,如意陇原。2023年,《中国民族》杂志出版的《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甘肃卷》对河西走廊、伏羲、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铜车马、《凉州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37个具有代表性的甘肃省境内的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深度解读、精彩推介,全面深入、生动鲜活地发掘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甘肃卷》共设置山川、源流、家园、互鉴、血脉、新生、传承7个章目。在“山川”一章中,“黄河甘肃段:山川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河西走廊:一条居功至伟的通道”“祁连山:大美青山、生命之源”3篇文章共同呈现了陇原大地的山河之姿,以及河西走廊之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作用。“源流”章节集合了甘肃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一系列重要文化符号。包括“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地湾:华夏大地的文明曙光”“南佐遗址:实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马家窑文化: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齐家文化:华夏文明的远古名片”“周秦文化: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的奠基”,共同呈现文明初期的满天星斗。
(三)共享的精神内涵
《中国民族》杂志从2021年开设《共有精神家园》栏目。开栏语中写道:“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那些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能够代表我们共同奋斗的非凡经历、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的国家象征标识、国家地理标识、国家民俗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无疑属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就是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一季)》讲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二季)》聚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史诗;《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第三季)》则关注到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无论是实体的大国工程,还是灿若星辰的皇皇巨著,文化符号最终表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价值。
三、文化认同与凝聚共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路径
文化认同凝聚情感共识。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对建构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意义。
(一)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统全面阐述中华文化符号中所彰显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坚持“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从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提炼出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引导各民族正确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将中华文化内化凝聚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二)要坚持增强历史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持文化主体性,就是立足于中华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激发文化自身的自主性、创造性,成为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精神标识和动力源泉。
新时代不断生发新的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例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长城、长征、长江等文化实体,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进,也迈入了新的历史语境。新时代相继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也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建筑,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文化工程的推进,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标识,这些内容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通的文化图景,也成为重要的中华文化新符号。
(三)要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刻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厚植中华文化自信。由此,通过思想引领、理论构建、文化提升,引导各民族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四、结语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儿女共认的文明标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积极投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宏伟事业中,用心用力用情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有形有感有效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砖添瓦。
【本文系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围绕主线,聚焦主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国民族》刊网微信公众号报道实践为例”成果之一。】
(作者系民族团结杂志社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