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宾阳炮龙节
象州:借助壮欢特色资源推进文旅发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宾阳炮龙节

□ 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 石 兢/文、图
▲色彩明艳的炮龙龙头。
▲舞炮龙。
▲炮龙巡街。
▲参加炮龙节活动的老人。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人群的欢呼声一阵又一阵,黑夜中一条条金色的巨龙在炮火的照印下狂热舞动,热闹无比。人们纷纷争先恐后地冲进炮龙身下,以期穿龙肚、炸龙身而博得一年的好彩头。这是宾阳县开展的民间舞炮龙活动的震撼场面。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也是宾阳县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节目之一。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炮龙节历史悠久,当地传说节日起源于宋朝,当时宋朝狄青与侬智高在昆仑关大战,在元宵节前夕,狄青为了制造假象,命士兵们扎龙起舞,号召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并大摆宴席聚众欢腾。就在当晚,趁敌人放松警惕,狄青带领精兵突袭,夺下昆仑关,当地百姓便认为舞炮龙是一件吉祥之事。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宾阳都处处锣鼓喧天、八音伴乐、炮声阵阵,当地人们手舞炮龙,走街串巷,分享丰收喜悦,并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和红火吉利的美好愿望,此习俗便得以流传至今。

主要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民俗活动。游彩架的游行队伍主要由彩架台、舞龙舞狮、彩灯和音乐柜组成,先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有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16种乐器组成的文武场(乐队)。彩架由专人肩抬,架上以扮演某种形象造型的数个孩童为主,每人坐立于特制手指或佩戴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妙趣横生,萌动可爱。灯会亦称灯酒会,主要是乡饮和取灯,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和负责所有事务。众人聚集在祠堂或者村社共同商讨当年的农事,并宣传村规民约,而后进行聚餐,这叫乡饮。取灯也是求嗣取丁的意思。在灯会前,取灯人选择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为抱花岳父和擅长山歌的女人为抱花岳母,向灯会头人报告取灯愿望,灯会头人找人制作贴有麒麟玲珑的莲花灯,在灯会当日,在祠堂举行仪式后,便由抱花岳父提着莲花灯,在灯会头人的引导下,敲锣打鼓的给取灯人送去。舞炮龙则是整个炮龙节最精彩的环节。在节日当晚,各舞龙队伍在当地庙宇等地点龙眼开光,万炮齐鸣,众龙腾跃。舞炮龙由总指挥(亦称会首)发号施令,舞龙者头戴黑色竹编尖顶帽,赤膊上阵。炮龙以龙珠、龙牌、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不断抛向炮龙。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节日当天,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炮龙在城中舞动,舞龙的勇士们不惧前方烟雾弥漫、鞭炮炸响,展示了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勇敢的民众纷纷把鞭炮点燃扔向炮龙,炸炮龙、钻龙肚、摸龙头、抓龙须、舞龙身,以此祈福。现场伴随着乐声、鞭炮声、欢叫声,全员热血沸腾,仿佛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被点燃,尽情享受这份热情与快意。

宾阳炮龙节现已发展形成炮龙文化,逐渐影响着各类产业。2023年11月,广西宾阳县的预制“年菜”菜谱——“炮龙宴”在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惊艳亮相,包含了龙腾宾州(五指毛桃炖肉鸽)、飞龙在天(青梅麻辣乳鸽)、龙飞凤舞(宾阳土鸡)、龙凤呈祥(甘棠扣肉)等9道以“龙”命名的菜品。这些舌尖上的美食颜色鲜艳,刺激着观众的味蕾,让人赞叹连连。“制作炮龙工序很繁琐,全程手工制作有扎龙骨、粘龙皮等30多道工序,现在炮龙工艺产品也越来越多样了,包括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小手工艺龙。喜爱的人越多,这项手艺就越好传承下去。”宾阳炮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玉特说道。

宾阳炮龙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那漫天的烟火,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烟火虽转瞬即逝,而人间温暖常在,只要奋勇向前,就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宾阳炮龙节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