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亲密关系
路过风流桥
怀念罗皓予
从红水河出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红水河出发

□ 余良兵
航拍当时尚在建设中的天峨龙滩特大桥。 黄 云 摄
 

台风纵横的时候,深山里的天峨也会受到影响。嘈嘈切切的雨声里,我胡思乱想着,我一个云南人,会与天峨这座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绊吗?可日渐丰盈的大桥,却时刻提醒着我,过去的这几年,不是梦,也不虚幻,是真真切切的故事,关于我,也关于我们。

红水河对我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它从我的家乡流过,颜色也是碧绿碧绿的。小时候从河边经过,没承想,有朝一日我会在700公里之外的红水河上参与建设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

听到有人说山脚下的河叫红水河时,我莫名地感到某种亲切。当我们参观工地,望着施工到一半的高墩时,我脑子里想象着,等主拱落成的时候,眼前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真正的工作很快就来了。师父带着我去爬高墩,这一爬,就把夏天爬成了冬天。在工地度过一个匆忙的春节后,缆索吊装系统试吊便也开始了。试吊当天,我的工作是爬上吊塔,在塔顶索鞍位置处观测缆索吊钢丝绳,以及前后侧缆风的状况。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夹雪,让原本就紧张的我,心脏更是跳到了嗓子眼。攀爬在70多米高的塔架上,我一度觉得自己在云里穿行。站在塔顶,寒风刺骨,而脚下的红水河却柔波细浪,就像小时候我看见的样子。随着试吊的正常运行,我内心才逐渐踏实起来。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开始吊装了。随着吊装进入中后期阶段,扣尾索的长度越来越长,张拉难度也越来越大。峡谷里的风时常来得莫名其妙,没有征兆,原本清清朗朗的白天,到了晚上突然狂风暴雨。吊装的脚步又不能停下,所以,我们咬紧牙挂好身上的安全带,不顾雨水的浸透,顶着大雨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天亮,随着雨落日升,节段也张拉到位。看着红水河上到位的节段,所有人疲惫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红水河印着时间的深浅,凉秋在河水中溢出来的时候,外包混凝土浇筑便开始了。我记得,刚进入底板环施工时,由于空间有限,加上施工作业环境差,材料吊运艰难。如果按照当天的进度,那总体施工将滞后一大截,远远达不到工期要求。接下来的几天,大家轮流跑试验段和现场,总结经验,经过不断优化方案,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外包的难点,不止于材料组织,还有模板安装,因为拱肋节段节点板多,面积又大,所以模板体系中拉杆的焊接质量尤为关键。我们既要保证焊接质量,还得抓好进度。于是,大家每天的工作就多了一项任务,即对所有拉杆敲敲打打,一根一根地检查。长期盯着细小的地方看,容易引起眼睛不舒服或者干涩,以至于现场人员的包里,随时放着眼药水。

河愈凉,冬愈深,外包混凝土浇筑也在稳稳地向深处推进。为了检查模板以及钢筋的安装情况,大家每天都会在项目现场钻来钻去,衣服、裤子常被钩破。晚上在观景平台汇合,总有人笑着说:“昨天刚缝的裤子又破了,晚上又得加工一下。”身体虽累,其实大家内心却乐着。

每天在红水河上来回,时间竟也过了两年。一路走来,我也深刻体会到师父所说的话:“成长,就是一个苦乐并存的过程。”所谓“梅能傲雪香能久,枫不经霜叶不红”,工作和实践练就的成长,才是最扎实的向上。

站在桥上,望着奔涌不息的红水河沿着山脚一路东去,心里总会感慨不已。以站立处为原点,向上游逆行,那是我家乡的方向,往下游前行,便是心灵的远方。家是起点,远方是理想。一如天峨龙滩特大桥,是600米级大跨拱桥的肇始,也终究会有更大跨径的拱桥出现。而我们在红水河上,奏出的浩浩弦歌,和清波一起,奔流向远。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