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安置点的朵努社区,共居住着从5个乡镇26个村(社区)搬迁来的1116户5888人,其中白裤瑶群众5535人。长久以来,深山之中的白裤瑶几乎与世隔绝,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为了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南丹县结合朵努社区实际情况,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商业建设”,助推搬迁群众安居、增收,实现“一步跨千年”迈入现代。
建设小镇商贸中心,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有条件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给搬迁户提供更多就近就业创业的条件,南丹县在里湖瑶族乡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中国白裤瑶风情小镇商贸中心”,配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并鼓励引导安置区的群众开办特色农产品店、瑶族服饰和工艺品店等。
“看到公告发出来了我就来租了,门面是先到先得,平时收入也不一定,五六千都有,也还算不错。”当笔者问起门面生意如何时,凤珍蓝靛染布坊的老板黎凤珍打开了话匣子。
该商贸中心共有50间铺面,目前均有商家入驻营业,其中白裤瑶群众自主创业15家。商贸中心为进场经营个体户提供免交租金,并享受中心统一管理、对外宣传推介等服务。中国白裤瑶风情小镇商贸中心的建设,为社区1116户5888名搬迁群众提供了便民利民服务,同时辐射附近几个村寨。
创新积分超市管理模式,让搬迁群众归属感更强
“2018年群众刚入住时,由于各自风俗习惯不一样,大家搬过来后不打招呼,也不串门。环境问题、治安状况也比较糟糕,社区治理难度很大。”回忆搬迁伊始的情景,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第一书记黎夏记忆犹新。
搬迁是一时的事,而居住是一辈子的事。为让搬迁群众能在新家安心生活,找到归属感,南丹县因地制宜,设立积分超市,通过设置积分奖励规则,用积分兑换超市物品的形式,引导村民参与平安建设、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之前像日常环境整治、维稳安全、矛盾排查等,这些都只有专门的人去做。自从有了这个积分兑换,很多人都很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些事情。”黎夏高兴地说,目前已累计发放积分券约16万张。
如今,走进朵努社区,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楼房依山而建,村道整洁干净,家居环境优美,村民朴素和善。漫步在社区之中,随处可见白裤瑶居民聚在家门前闲聊,能让人感受到易地扶贫安置点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打造旅游核心景区,让搬迁群众增收路子更广
南丹县依托白裤瑶民俗文化,内引外联增优势。引进丹泉集团投入资金近10亿元,打造“瑶望天下”民俗风情核心景区。该景区是朵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带动2000多名搬迁群众通过在景区就业、参加非遗展演、销售文旅产品等增加收入,辐射带动白裤瑶聚居区的20多个村(社区)参与就业创业发展。“我在景区主要是参加打铜鼓表演,一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离家近,还能照看家里。”在景区从事非遗展演的朵努社区白裤瑶群众黎正铄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感到很满意。
此外,该县先后在景区举行白裤瑶年街节、瑶年节、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与贵州省荔波县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南丹·荔波世界瑶乡旅游景区”,共创桂黔边界“民俗风情游+山水风光游”双品牌。景区内独具特色的非遗展演、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购,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增收路子,提升了南丹县“易地搬迁+文旅+商业”融合模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去年中秋国庆假期景区接待游客2.8万人次,营收291.2万元。
近年来,朵努社区在商业建设的赋能下,逐渐成为南丹汇聚民族特色、点亮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创新易安后扶工作的一张亮丽新名片。朵努社区曾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罗丹荣 张春林/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