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出山记
奔跑的小白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山乡巨变
出山记

□ 覃 冰(毛南族)
◀百香果月饼。
覃冰 摄
▲王芳芳在采摘百香果。
图片来源网络
 

1

从数万米的高空上看山,总是别有一番趣味。

北方的群山连绵宏大,刀锋般的山脊走向清晰,一道道一褶褶,宛如大地的脉络,呈现出一种气势恢宏的美感。

越往南,山体的变化就越明显,变小、变尖、变怪,特别是进入广西后,那种变化的特征愈发明显。

广西的山总是长得很随意。时而在万顷良田中突兀拔节、孤单矗立;时而拥挤凑成一堆,看似首尾相连,实则依次而起,各竞其雄。

大山莽莽,圈起一方方天地,供无数奇花异草、珍禽猛兽在飞瀑流泉的山野生息,却也困住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让他们无法从“桃源”走向“世外”。

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就曾如是。

在前往西林的路上,大山接连不断现于眼前。有的用白云掩藏身体,有的对江顾影自怜,还有的睥睨我们匍匐在他的脚边。我们拿出手机,想要定格他们的身影,可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拽着我们一路飞奔,倏地甩进这个地形宛如西飞凤凰的小山城。

东西宽,南北狭。西林县境内土岭连绵、沟壑纵横,虽有西洋江、驮娘江、西平河、古障河、那佐河等大小河溪数百条,可占据全县总面积最多的仍是山。30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98%皆为土山。

世居于此的西林人,举目皆山。纵使是爬上全县最高的山,看到的仍只是一个比一个更远的山尖尖。

生活虽然被大山围堵,但西林人的双脚从不囿于原地。他们从密林里取材建房,将高山开垦成梯田,用双手一点点改变穷山恶水,从刀耕火种里走来,跨越千年,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速之路。

2

路不通的年代,去往山外最多的便是马帮队。他们像山间的溪水,流经一个个山谷,淌过一个个村寨,连接起希望涌动的生命线。

旧时的西林,许多村寨都有马帮队。他们大多由村民自发组成,靠着马匹或是骡子搬物营生。有时是承接各种物资材料的运送,有时是结伴去镇上赶集,更多的时候是组队出山进售货物。

那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征程。山高坡陡,林密草长,只能依靠胆识与脚力,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深谷,硬生生踩出一条路来。

出山一趟,短则数日,长则半月有余。马帮队啃着干粮,风餐露宿,星夜攀爬。既要提防脚下打滑,还要随时注意管护运送货物的安全,更要时刻提防冷不丁蹿出来的猛兽。

行路难,活着更难。听村里的老人说,有时候甚至一只虱子都会给一个马帮队带来灭顶之灾。那些天险之路,时常一边是深渊,一边是峭壁,马匹一旦被咬,瘙痒受惊,随时可能连人带货摔下山崖,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马帮队赚的是九死一生的钱,背负的是生的希望。每次出山,乡亲们殷殷的期盼,比马背上的货物还要沉重。

山里人急切地盼望着能将山货售卖出去,换取维持生计的钱银、生活的用品,以及各类能够开阔眼界的精神食粮。

恪守诚信,团结互助,是马帮队内人人恪守的准则,更是西林人世代相传的宝贵品质。

受灾了,人们组织马帮转移老幼妇孺;干旱了,人们组织马帮给困难群众送水;农忙了,人们组织马帮为村民搬抬运送……

在西林县知青老照片大集合里,我见过一张知青到马蚌公社插队时的照片。那位南宁一中的知青,正以标准的驮架骑姿行于赶马帮的途中。他身下的马匹体小肌健,全然不似北方马那般高大健硕。据说这是地方特有的马种,别看个头不大,但胜在耐力好,负重力强,纵使崎岖的山路也能疾蹄稳步。

现如今,马帮的铃声早已匿于山野,四通八达的公路上,车辆取代马匹,往来穿梭。但西林许多人家依旧饲养着马匹,或许是仍有用途,或许只是单纯为了怀念,我不得而知。因为它们在我经过马蚌镇的时候,与千年的时光一起,于窗边弹指掠过。

3

西林最高的山叫王子山,主峰海拔1884米,位于古障镇境内,是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我们到访王子山时已近晌午,天穹之上流云乱渡,隐隐竟形成一道云梯,从长空斜飞而下,没入山间。

晴空下,王子山巍峨高耸,郁郁葱葱。目光顺着大山一路梭巡,山腰处,一畦畦茶树绿浪翻波,在金秋的阳光下闪着炫目的绿芒。茶园中,身着白纱的新娘与西装革履的新郎甜蜜依偎,他们的未来像这片土地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

身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区的西林,种茶历史悠久,这源自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西林的茶园大多位于高山之上,雾气大,水分大,温差大,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早在明清时期,西林茶叶就是颇受外地客商喜爱的“山中奇货”,一度享誉东南亚。迄今,王子山上仍生长着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

2013年3月广西农垦茶业集团响应西林县委、县政府示范带动地方茶产业发展之号召,在古障镇黄果园林场成立广西西林京桂古道茶业有限公司。针对西林地方茶叶特性,该公司量身打造了两条连续化、智能化的茶叶生产线,让茶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做到可视可调节、可操控可追溯,出产的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上乘,屡获佳绩,带动全镇茶叶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仅2022年,古障镇年产干茶3600吨,产值达1.3亿元。

面积仅有649平方公里的古障镇,村村有茶园,是西林茶叶第一大镇,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

旧时要靠马帮队跋山涉水将茶叶运送出山,现如今,全镇685公里进村入户和上山产业路皆已联通出镇高速路。

路通,路路通。古障镇镇长农丽娟既感慨,又骄傲。西林生产的“王子山”牌白毫茶曾被摩洛哥国王称之为“茶中极品”,眼下西林茶叶又打开了欧洲市场,前景一片广阔。

特色生态农业生机勃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西林大力发展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品牌打造、茶园旅游等,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以茶促旅、以旅助农的发展之路,实现了茶旅农的三丰收。

行走在古障镇的每一处,都似有浅浅茶香盈于鼻息,采茶的歌声袅袅耳畔:二月茶树出嫩心,采茶姑娘有信心;一天收入二三百,三月树上捡黄金……

4

金黄鲜亮,汁多味甜的沙糖桔是西林蜚声区内外的又一特产。它口感丰富、入口即化。每年入冬,它就俏销各大市场,成为“全国人民都在等西林沙糖桔”的热搜网红。

我对西林沙糖桔的喜爱,源自于这方土地上热情的人们。在此行之前,我从未真正踏足西林。但每年,我总少不了收到或是吃上一些来自西林的特产,如那劳豆腐乳、西林晶姜、辣椒骨、腊肉等等。

冬天里,与朋友围坐一堂,一碗热腾腾的辣椒骨汤下肚,再剥几个甜如蜜的沙糖桔,就连眼前让人望之生畏的西林“句町虫”(学名椿象的臭屁虫),都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西林沙糖桔富含维生素C、葡萄糖等丰富的营养元素,桔皮还能药用,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等功效,比一般沙糖桔质量更优良、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香甜。因果品质量上乘,西林沙糖桔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这当然与当地环境的滋养密不可分。地处山区的西林,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积蓄的能量,在夜里低温状态下消耗极少,积累的糖分多,自然要胜过他处生长的同款水果。

但路不通,再好的水果也难走出去。为了不让乡亲们的心血付诸东流,西林县委、县政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带领广大干群在崇山峻岭间开山、辟路、硬化、管护,终于,各级公路像毛细血管遍布村村寨寨,渐渐地盘活这个山中小城。

山货销出去了。小小沙糖桔为西林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撑起了一片天。西林麻鸭、辣椒骨、红果辣椒等“西林九香”也随之远销各处,声名鹊起。

游客走进来了。西林教案发生地、岑氏家族建筑群、达下古商埠以及古句町国铜棺、铜鼓古迹等被藏于深闺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带着历史烟尘一步步走向世人。

新农人也一个接一个地来了。有开木材加工厂的,有投资乡村旅游的,有专注搞养殖的……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犹如滔滔驮娘江水,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

顺着驮娘江,我们走进八达镇红星村平用屯百香果种植园。一排排碧绿的藤蔓上缀满了百香果,有的碧绿,有的飘红,有的金黄。田陇上,还有一位姑娘笑靥如花,迎面而来。

她叫王芳芳,是土生土长的西林人。大学毕业后,王芳芳在商海搏击十数年,成绩斐然。但她始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想要为家乡做点事情。

2021年11月,王芳芳毅然回乡创业,当起新农人,创立广西西林润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了西林诸多百香果种植基地的创建发展。

百香果月饼、百香果汁……这一系列相关产品的开发衍生,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经历了多少曲折困难,王芳芳闭口不提。骄阳下,她随手一抹汗,爽朗地笑着说:“大家快尝尝,我们西林的百香果,可甜了。”

这种甜浸润心脾,伴随着我们整个行程。它是茶叶的回甘,是水果的甜蜜,是西林人民浓浓的盛情。

此次采风之行,让我见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风景,了解到了句町古国绚烂的历史文明,见证了高速公路通车对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我还看到了另一条路。

它不在山间,不在水畔,却落在每一个西林人的眼中。

他们用独有的纯朴与善良,开了一条路,一条通向人心的路。

【作者简介】 覃冰,女,广西环江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多种文学期刊。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