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采下一缕最嫩的云霞,盖上半壶水墨画,煮得长江水开始想家……”在贺州黄姚古镇的“秋歌三茶”茶舍,我们聆听了末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汉秋创作的《茶经》,歌词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茶香和思念家乡的情意。末茶,就是用春天的新鲜绿茶制成细末的茶粉或者茶砖。黄姚末茶充分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品位。2015年,末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姚古镇人杰地灵,风光秀美,土地肥沃,是种植茶叶的上佳之地,多产有机绿茶和红茶,为末茶制作提供了丰富原材料。末茶发展历史悠久,其制作方法和吃茶习俗,历史上也早有记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可见,当时就有将新鲜的绿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制成茶饼保存的习惯。在食用品茗时,将饼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再倒进茶碗并冲入沸水,搅动后食用。这是末茶制作方法的雏形,后亦成为末茶吃茶习俗。而《广雅》据说为三国魏时创作,可见,末茶发展可追溯的历史已达上千年。到了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对末茶的制作方式有了更详细记载。烹茶,以茶作为羹饮末,在唐代达到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提到点茶:“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风靡宋代点茶使用的茶末则来自末茶。《宋史·食货志下六》:“元丰中,宋用臣都提举汴河堤案,创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诸路末茶入府界者,复严为之禁。”可知为改变吃茶习俗,宋代禁制末茶,末茶逐渐消失。元代王祯的《农书》中也有所记载:采摘茶叶以谷雨前者为佳,采完茶叶以后“以甑为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箸覆之,以收火气”;然后“ 入磨细碾”,末茶制茶技艺有了清晰的历史记录。到了明代,唐宋盛行的末茶正逐渐消失,仅福建、广东地区还保留食用末茶的习俗,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已逐渐转为叶茶泡饮法。后随着广东客家人不断迁徙,逐步将末茶带到黄姚古镇客家聚居地,并保留末茶制作技艺和吃茶习俗至今。
末茶是以黄姚镇有机绿茶为原料,经蒸青、烘焙、揉捻、干燥、碾磨等工艺过程制成纯净的细末茶粉或者茶砖,配以米呈(以曝米制作的米花糖、花生糖)及茗菜(已经碾磨的姜、葱、桔、芝麻等)饮食,在民间称之吃茶。末茶制作技艺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及深邃的文化底蕴,其茶事活动融入了民俗、礼仪、伦理、道德,是人们顺应自然法则而形成的“茶道”。在末茶的制作与品饮中,体现了客家人悠然自得、平和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磨茶、沏茶、赏茶、吃茶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融。
2008年,末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汉秋为把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在黄姚古镇设立“秋歌三茶”茶舍,积极宣传我国传统末茶制作技艺及末茶吃茶习俗。2010年5月,黄姚末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之“茶博会”展览。2010年10月,传承人张汉秋参加“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进行末茶现场制作及茶道展演。2020年,参加广东文旅大讲堂夏季大会,展示末茶茶道。2021年,参加广西非遗美食大赏活动暨广西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主题活动,传承人张汉秋还参加了CCTV15音乐频道《客家一家亲》节目录制,展示客家茶风茶俗。
“来来来,请吃茶……吃茶咧……”非遗传承人张汉秋通过自创的舞台剧《且坐喫茶》不断地向世人宣扬着中国吃茶文化,深受群众喜爱。这融入中国人骨子里、心坎里的茶文化,就如那浓香的茶味一样,历经千年,依然飘香万里,福泽万代,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