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春节快步走来,家乡过年的情景,竟像电影里的画面,一帧一帧闪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三十夜的火通宵烧这一年俗,让我念念不忘。
地处桂西北一隅,一个名叫塘浪的小山村,即是我的家乡。三十夜的火,这一年俗存储在我的脑海中,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吃饭问题已经解决,各家各户养鸡养鸭养猪不再受到限制。过年杀猪,不再是奢望。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老祖宗传下来的三十夜的火和初一凌晨的抢头水等年俗又时兴起来。
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年三十这天午饭过后,各家都要为年夜饭的准备而忙碌着。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最隆重的一餐饭,各家都很重视,为做好这餐年夜饭,一家老小齐上阵,有的杀鸡,有的切肉,有的破鱼,有的煎豆腐,有的洗菜,个个忙得团团转。
下午四五点钟,烧香摆供品敬过祖宗,燃放完鞭炮,一桌丰盛的菜肴就端上了由两块带脚呈“L”字形木板围成的四方桌。桌中间是一口搁在三脚鼎上的炒菜锅,三脚鼎下的炭火燃得正旺,锅内炖好的蘑菇骨头汤咕噜咕噜地沸腾着。放在桌上的白切鸡、猪杂等菜肴入口前,夹到锅里烫一下就能吃。此时,一家老小围桌而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待吃饱喝足,夜幕已经降临。接近深夜十一点钟的时候,临睡前的父亲挺认真地给我们三兄弟布置任务:“老规矩,三十夜的火不能断,今晚你们三兄弟要守夜,不许睡。”其实,父亲不交代,三十晚守夜的任务也非我们三兄弟莫属。守夜的目的,就是适时往火塘里添柴,保证火持续地燃烧到次日天明。守夜中最让我开心的是,甘蔗、糖饼随便吃,嘴巴痒了还可以嗑瓜子,肚子饿了还可以吃夜宵,次日凌晨四五点钟还可以拿着三五挂鞭炮放开门炮。当然,在边吃边玩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往火塘里添柴。坐在火塘边,守着一塘温暖的火,在不知不觉中,就送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夜晚。
家乡三十夜的火不能熄,这一年俗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为什么三十夜的火通宵烧?我曾请教过父亲和族里的长辈,答案是祖宗传下来的,有着希望新年的每个日子都红红火火的寓意。在我看来,它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住在楼房里的晚辈们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日子红不红火和三十夜的火熄与不熄无关,于是乎,三十夜的火通宵烧的年俗也就渐渐淡出了家乡现在人的视野,它似乎只停留在那一辈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