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化: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家家户户晒“黄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化: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广西三月三”活动。
▲青少年交流活动。
▲2023年5月14日,羌圩乡在搬迁安置点羌森新区举行“三·二五”歌圩节活动,宣传民族团结政策。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融合发展。2023年,该县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聚焦“组织振兴”,筑牢民族团结“压舱石”。聚焦党建引领,打造先锋堡垒。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周密安排部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础;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全县76个村(社区)获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聚焦思想引领,凝聚同心合力。利用传统节日、美食节等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领导干部培训中。去年全县共建设宣传长廊66个,制作宣传牌2600处,发放宣传品2.5万份,培训干部7323人次。聚焦乡村治理,建设平安大化。聚焦主线修订完善《大化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统筹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三官一律”力量服务基层治理;设置老庚警务室、呗侬调解室,成立双语巡回法庭、水上法庭等,推进民族特色法治服务工作。

聚焦“产业振兴”,搭建民族团结“发展桥”。争取发展资金,去年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67万元,实施项目21个,其中用于实施屯级道路建设项目15个,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全县现建有万只种羊繁育中心1个、千只母羊养殖示范基地18个、百只母羊养殖场160个;培育5个七百弄鸡繁育场,存栏种鸡5万羽,年产七百弄鸡苗310万羽。养殖覆盖全县16个乡镇160个村(社区),受益群众14.8万人。发展文旅产业,以“山水大化 美食之乡”形象定位,打造旅游观光、民族民俗、农旅结合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旅游总人数约272.2万人次,旅游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文化振兴”,彰显民族团结“精气神”。强化阵地拓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1个、主题公园3个、同心文化广场10个;编辑出版《大化瑶学研究》,制作脱贫攻坚题材电影《战八好》,创作民族歌曲《布努瑶敬酒歌》,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美丽山花》等,讲好“大化故事”。强化文化传承,挖掘整理《贡川纱纸制作技艺》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壮瑶大席》等市级非遗项目8个、《岩滩山歌碰蛋节》等县级非遗项目名录61个;以祝著节、“广西三月三”、“邻里节”等民族节庆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典型培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事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擦亮浓浓文化底色。

聚焦“人才振兴”,提升民族团结“战斗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干部占全部公务员干部队伍的92.31%,新选派轮换驻村工作干部335名,安排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领导职务共10人,推荐1名优秀党外干部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挂职锻炼。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才培养,去年全县推荐共有53名“靠得住、能担当、有作为”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加强各族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五年来共有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17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大化,拓宽区内外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

(唐伟洪 黄仕华)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